|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三)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2.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3.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 一、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 (一)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 第14-19页 |
| 1.群体性事件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第15-16页 |
| 3.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 | 第16-17页 |
| 4.现阶段群体性事件展现出来的新特征 | 第17-18页 |
| 5.群体性事件的形成过程 | 第18-19页 |
| (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 1.斯梅尔赛的价值累加理论 | 第19-20页 |
| 2.牛文元的社会燃烧理论 | 第20-21页 |
| 3.危机管理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 二、广州新塘“611”事件及我国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缺陷分析 | 第22-30页 |
| (一)广州新塘“611”事件回顾 | 第22-26页 |
| 1.新塘镇概况 | 第22页 |
| 2.新塘“611”事件的发生及处置过程 | 第22-24页 |
| 3.“611”事件的起因及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 (二)我国群体事件应急处置缺陷分析 | 第26-30页 |
| 1.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6页 |
| 2.缺乏一个对群体性事件完善的监控和预警系统 | 第26-27页 |
| 3.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设置不合理 | 第27页 |
| 4.无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和相对固定的应急队伍 | 第27-28页 |
| 5.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 第28-29页 |
| 6.群体性事件信息公开不及时、程度不够 | 第29-30页 |
| 三、国外在群体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经验借鉴 | 第30-34页 |
| (一)德国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对我国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 | 第30-32页 |
| 1.德国应急管理的特点 | 第30-31页 |
| 2.德国应急管理对我国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 | 第31-32页 |
| (二)美国应急管理机制对我国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 | 第32-34页 |
| 1.美国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 第32页 |
| 2.美国应急管理机构及机制 | 第32-33页 |
| 3.美国应急管理体制的运作 | 第33页 |
| 4.美国应急管理对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的启示 | 第33-34页 |
| 四、完善群体事件应急处置的对策 | 第34-41页 |
| (一)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 1.法治原则 | 第34页 |
| 2.以人为本原则 | 第34-35页 |
| 3.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 第35页 |
| 4.慎用武力原则 | 第35页 |
| 5.坚持党委、政府的领导原则 | 第35-36页 |
| (二)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完善的具体措施 | 第36-41页 |
| 1.完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制建设 | 第36-37页 |
| 2.完善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预警机制 | 第37页 |
| 3.完善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机制 | 第37-39页 |
| 4.加强信息公开 | 第39页 |
| 5.完善舆论导向机制 | 第39-40页 |
| 6.完善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