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及理论 | 第12-13页 |
1.2.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2.2 归纳研究法 | 第12-13页 |
1.2.3 演绎研究法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逻辑框架 | 第13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4.1 中朝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 第13-15页 |
1.4.2 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 | 第15-16页 |
1.4.3 图们江-罗先跨境经济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跨境经济合作区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2.1 经济全球化相关概述 | 第18页 |
2.2 国际区域合作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关税同盟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大市场理论 | 第19页 |
2.2.3 协议分工理论 | 第19-20页 |
2.2.4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 第20页 |
2.3 跨境经济合作区功能 | 第20-21页 |
2.4 跨境经济合作区现状和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罗先经济特区建设的背景 | 第23-32页 |
3.1 图们江区域背景 | 第23-28页 |
3.1.1 图们江区域发展历程 | 第23-25页 |
3.1.2 图们江区域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3.1.3 图们江区域发展面临阻碍因素 | 第26-28页 |
3.2 罗先经济特区的条件和环境 | 第28-32页 |
3.2.1 罗先经济特区发展条件 | 第28-29页 |
3.2.2 罗先经济特区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2.3 罗先经济特区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3.2.4 罗先经济特区发展制约因素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罗先经济特区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 | 第32-42页 |
4.1 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 | 第32-33页 |
4.1.1 政治背景 | 第32页 |
4.1.2 经济条件 | 第32-33页 |
4.1.3 法律政策背景 | 第33页 |
4.2 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4.2.1 中国角度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4.2.2 朝鲜角度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4.2.3 图们江区域发展角度的必要性 | 第35页 |
4.3 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的优势 | 第35-36页 |
4.3.1 有利于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的互补优势 | 第35页 |
4.3.2 有利于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 第35-36页 |
4.4 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的特征 | 第36-37页 |
4.4.1 经济功能性 | 第36页 |
4.4.2 主体的特殊性 | 第36页 |
4.4.3 法律关系复杂性 | 第36-37页 |
4.5 建设罗先经济特区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的阻碍因素 | 第37-42页 |
4.5.1 半岛局势紧张,缺乏稳定的政治环境 | 第37-38页 |
4.5.2 经济体制、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 第38-39页 |
4.5.3 市场机制作用弱化 | 第39页 |
4.5.4 缺乏制度配合与政策配套 | 第39-40页 |
4.5.5 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动力缺乏 | 第40-41页 |
4.5.6 经贸区内信息不畅通,内外政策不配套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建设罗先经济特区共同开发共同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42-46页 |
5.1 建立两国间互信合作机制 | 第42页 |
5.2 创新中朝合作开发罗先经济贸易区的模式 | 第42-43页 |
5.3 完善中朝合作开发罗先经济贸易区的配套政策 | 第43-44页 |
5.4 升级区内产业结构,推动中朝经贸深层次发展 | 第44页 |
5.5 加强珲春-罗先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谢辞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