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植物生态学论文

基于AVIM2模型的祁连山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8页
        1.2.1 国外NPP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2 国内NPP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3 祁连山区域NPP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2 研究区概况第18-20页
    2.1 地理位置第18页
    2.2 地形与地貌第18-19页
    2.3 气候与水文第19页
    2.4 植被与土壤第19-20页
3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第20-33页
    3.1 AVIM2模型驱动数据第20-23页
        3.1.1 气候数据及预处理第20页
        3.1.2 植被分类数据及预处理第20-21页
        3.1.3 土壤质地数据及预处理第21-22页
        3.1.4 SERS B1气候情景数据第22-23页
    3.2 AVIM2模型第23-32页
        3.2.1 模型简介第23-31页
        3.2.2 模型应用第31-32页
    3.3 技术路线第32-33页
4 祁连山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第33-43页
    4.1 祁连山植被NPP的基本特征第33页
    4.2 祁连山植被NPP的时间变化特征第33-35页
        4.2.1 祁连山植被NPP的年际变化趋势第33-34页
        4.2.2 祁连山植被NPP的季节变化趋势第34-35页
    4.3 祁连山植被NPP的空间变化特征第35-40页
        4.3.1 祁连山植被不同时段NPP的空间变化第35-38页
        4.3.2 祁连山植被不同季节NPP的空间变化第38-40页
    4.4 祁连山不同类型植被NPP的变化特征第40-41页
    4.5 小结第41-43页
5 祁连山 2015~2055年植被NPP变化趋势预测第43-47页
    5.1 未来祁连山植被NPP的变化趋势预测第43页
    5.2 未来祁连山植被NPP的空间特征预测第43-44页
    5.3 未来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变化趋势预测第44-46页
    5.4 小结第46-47页
6 结论及展望第47-51页
    6.1 主要结论第47-49页
    6.2 讨论及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个人简介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副猪嗜血杆菌外膜囊泡的组分分析及免疫原性研究
下一篇:荒漠草地合头草枝系构型与个体大小之间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