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域植物生长及表型可塑性与公路交通生态浅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未来发展方向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公路交通污染 | 第15-24页 |
2.1 公路交通污染概述 | 第15页 |
2.2 公路交通污染的形式及危害 | 第15-17页 |
2.2.1 大气污染 | 第15-16页 |
2.2.2 噪声污染 | 第16页 |
2.2.3 土壤污染 | 第16-17页 |
2.2.4 水污染 | 第17页 |
2.3 公路交通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2.4.1 公路交通污染与生态公路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2.4.2 公路边坡绿化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表型可塑性 | 第24-34页 |
3.1 表型可塑性 | 第24页 |
3.2 表型可塑性的分类 | 第24-25页 |
3.3 表型可塑性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4 表型可塑性与相关定义的关系 | 第26-32页 |
3.4.1 表型可塑性与遗传分化的关系 | 第26-27页 |
3.4.2 表型可塑性与适应的关系 | 第27-29页 |
3.4.3 表型可塑性与入侵能力的关系 | 第29-31页 |
3.4.4 表型可塑性与进化的关系 | 第31-32页 |
3.5 植物表型可塑性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32-34页 |
第四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34-39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4.2 研究区概况 | 第34-35页 |
4.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4-35页 |
4.2.2 路域植被概况 | 第35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4.3.1 采样时间及样地设置 | 第35-37页 |
4.3.2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37页 |
4.3.3 样品处理与测定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国道309线路域植物生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9-48页 |
5.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 第39页 |
5.2 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 | 第39-42页 |
5.3 公路小时交通量的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5.4 植物叶片滞尘量的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5.5 植物表型可塑性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44-48页 |
5.5.1 植物株高的测定 | 第44页 |
5.5.2 植物根长的测定 | 第44-45页 |
5.5.3 植物叶面积与比叶面积的测定 | 第45页 |
5.5.4 植物各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 第45-48页 |
第六章 国道210线路域植物生态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48-55页 |
6.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 第48页 |
6.2 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 | 第48-50页 |
6.3 公路小时交通量的测定结果 | 第50页 |
6.4 植物叶片滞尘量的测定结果 | 第50-51页 |
6.5 植物表型可塑性指标的测定结果 | 第51-55页 |
6.5.1 植物株高的测定 | 第51-52页 |
6.5.2 植物根长的测定 | 第52页 |
6.5.3 植物叶面积与比叶面积的测定 | 第52-53页 |
6.5.4 植物各部分生物量的测定 | 第53-5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5-59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7.1.1 植物叶片滞尘量产生不同的原因分析 | 第55页 |
7.1.2 影响样地植物多样性的因素 | 第55页 |
7.1.3 植物表型可塑性指标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55-56页 |
7.1.4 不同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性特点 | 第56页 |
7.1.5 两条国道测定结果相关性 | 第56-57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57页 |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建议 | 第57-59页 |
7.3.1 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57-58页 |
7.3.2 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