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湿地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湿地生态系统 | 第9-10页 |
1.2 湿地沉积物微生物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微生物在湿地沉积物中的作用和功能 | 第10页 |
1.2.2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 湿地沉积物微生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 第12页 |
1.4 湿地沉积物酶活性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沉积物中酶的种类及功能 | 第12-13页 |
1.4.2 沉积物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意义 | 第14-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6-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页 |
2.1.1 地理、气候及水文特征 | 第16页 |
2.1.2 松江湿地沉积物特征 | 第16页 |
2.2 研究材料 | 第16-17页 |
2.2.1 采样位点 | 第16-17页 |
2.2.2 采样时间 | 第17页 |
2.2.3 采样编号 | 第17页 |
2.3 试剂、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3.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3.2 生化试剂 | 第18页 |
2.3.3 分析软件 | 第18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4.1 样品采集 | 第18-19页 |
2.4.2 沉积物理化性质分析 | 第19页 |
2.4.3 T-RFLP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4.4 酶活性分析方法 | 第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20-27页 |
3.1 样品DNA的提取 | 第20页 |
3.2 PCR扩增程序 | 第20-21页 |
3.3 正交试验与分析 | 第21-22页 |
3.4 单因子试验与分析 | 第22-25页 |
3.4.1 模板DNA含量 | 第22-23页 |
3.4.2 Mg2+浓度 | 第23页 |
3.4.3 dNTPs浓度 | 第23-24页 |
3.4.4 引物浓度 | 第24页 |
3.4.5 Taq酶浓度 | 第24-25页 |
3.5 讨论 | 第2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4章 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27-40页 |
4.1 沉积物理化特征 | 第27页 |
4.2 T-RFLP分析 | 第27-32页 |
4.2.1 T-RFLP图谱分析 | 第27-29页 |
4.2.2 T-RFLP中主要片段的定性分析 | 第29页 |
4.2.3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29-31页 |
4.2.4 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 | 第31-32页 |
4.3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 | 第32-38页 |
4.3.1 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PCA) | 第32-34页 |
4.3.2 金河湾湿地典型对应分析(CCA) | 第34-35页 |
4.3.3 白鱼泡湿地典型对应分析 | 第35页 |
4.3.4 阿什河湿地典型对应分析 | 第35-36页 |
4.3.5 呼兰河口湿地典型对应分析 | 第36-37页 |
4.3.6 滨江湿地典型对应分析 | 第37页 |
4.3.7 太阳岛湿地典型对应分析 | 第37-38页 |
4.4 讨论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湿地沉积物酶活性分析 | 第40-47页 |
5.1 湿地沉积物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40页 |
5.2 湿地沉积物酶活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40-42页 |
5.3 湿地沉积物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第42-44页 |
5.3.1 碱性磷酸酶 | 第42页 |
5.3.2 脲酶 | 第42-43页 |
5.3.3 过氧化氢酶 | 第43页 |
5.3.4 多酚氧化酶 | 第43-44页 |
5.3.5 蛋白酶 | 第44页 |
5.4 沉积物酶活性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 第44-45页 |
5.5 讨论 | 第45-4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