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陶文创产品设计--以茶具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1.2.1 建水陶溯源 | 第8-10页 |
1.2.2 文创产业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2.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设计依托单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建水陶内涵解读 | 第18-30页 |
2.1 建水陶非遗保护的意义 | 第18-19页 |
2.1.1 传承技艺的必要性 | 第18页 |
2.1.2 文化的传播意义 | 第18-19页 |
2.2 建水陶独特的工艺价值 | 第19-23页 |
2.3 建水陶的装饰艺术价值 | 第23-27页 |
2.3.1 阴刻阳填工艺 | 第23-24页 |
2.3.2 无釉磨光工艺 | 第24-27页 |
2.4 建水陶茶具的商业价值 | 第27-30页 |
第三章 云南文创产业与建水陶 | 第30-42页 |
3.1 国内外文创设计分析 | 第30-33页 |
3.1.1 国外文创设计 | 第30-31页 |
3.1.2 国内文创设计 | 第31-33页 |
3.2 云南省文创产业的政策导及发展趋势 | 第33-36页 |
3.2.1 政策导向 | 第33-34页 |
3.2.2 发展趋势 | 第34-36页 |
3.3 建水陶与云南文创的关系 | 第36-38页 |
3.4 建水陶文创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38-42页 |
3.4.1 地域性原则 | 第38-39页 |
3.4.2 文化性原则 | 第39页 |
3.4.3 美观性原则 | 第39-40页 |
3.4.4 系列性原则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建水陶茶具市场调查与设计定位 | 第42-60页 |
4.1 茶具概述 | 第42-47页 |
4.1.1 茶具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 | 第42-43页 |
4.1.2 茶具中的常用器物 | 第43-45页 |
4.1.3 不同风格的茶具分类 | 第45-47页 |
4.2 建水陶茶具调研 | 第47-54页 |
4.2.1 建水陶茶具历史 | 第47-48页 |
4.2.2 建水陶茶具分类 | 第48-50页 |
4.2.3 建水陶茶具现状 | 第50-53页 |
4.2.4 建水陶茶具风格特征 | 第53-54页 |
4.3 手工制作在建水陶茶具中的价值 | 第54-56页 |
4.4 设计定位 | 第56-60页 |
4.4.1 品牌定位 | 第56-57页 |
4.4.2 产品定位 | 第57-60页 |
第五章 茶具设计方案 | 第60-116页 |
5.1 基于建水陶原生文化的设计 | 第60-82页 |
5.1.1 “宫灯”茶具设计 | 第60-64页 |
5.1.2 “半瓦”茶具设计 | 第64-68页 |
5.1.3 “秦权”茶具设计 | 第68-72页 |
5.1.4 “六方”茶具设计 | 第72-76页 |
5.1.5 “西施”茶具设计 | 第76-82页 |
5.2 基于外来文化与建水陶文化融合和的设计 | 第82-116页 |
5.2.1 “鼓舞”茶具设计 | 第83-89页 |
5.2.2 “牛虎”茶具设计 | 第89-92页 |
5.2.3 “伏金”茶具设计 | 第92-95页 |
5.2.4 “BMW.家”茶具设计 | 第95-100页 |
5.2.5 “BMW.和”茶具设计 | 第100-103页 |
5.2.6 “BMW.悦动”茶具设计 | 第103-108页 |
5.2.7 “BMW.悦静”茶具设计 | 第108-112页 |
5.2.8 “BMW.漆器”茶具设计 | 第112-11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116-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附录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