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详细摘要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17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1.3.1 可以完善对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17页 |
1.3.2 能够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 | 第17-18页 |
1.3.3 可以为其他地区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 | 第18页 |
1.4 研究(设计)方案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8页 |
1.4.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简介 | 第19-22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简介 | 第19-20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外代表性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22-2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页 |
2.2 农村土地流转理论类型 | 第22-25页 |
2.2.1 土地市场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3页 |
2.2.3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3-24页 |
2.2.4 资源配置理论 | 第24页 |
2.2.5 制度变迁理论 | 第24-25页 |
2.2.6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5页 |
2.3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2.3.1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 第25-26页 |
2.3.2 发展中国家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分析 | 第26-27页 |
2.4 其他国家土地流转经验对于我国的启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与现实性 | 第29-35页 |
3.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3.1.1 实施土地流转模式是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 | 第29页 |
3.1.2 实施土地流转模式是提升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 第29页 |
3.1.3 实施土地流转模式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强力举措 | 第29-30页 |
3.2 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现实性 | 第30-31页 |
3.2.1 农村土地已经具备流转环境 | 第30页 |
3.2.2 国家政策的许可 | 第30-31页 |
3.3 农村土地流转原则分析 | 第31页 |
3.4 农村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分析 | 第31-33页 |
3.4.1 家庭农场 | 第32页 |
3.4.2 土地股份合作制 | 第32页 |
3.4.3 反租倒包 | 第32页 |
3.4.4 集体农场 | 第32-33页 |
3.5 农村土地流转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 第33页 |
3.5.1 空间局限性 | 第33页 |
3.5.2 兼业化经营性 | 第33页 |
3.5.3 土地社会保障功能性 | 第33页 |
3.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趋势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 第35-46页 |
4.1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 第35-39页 |
4.1.1 衡阳县土地利用结构 | 第35页 |
4.1.2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绩 | 第35页 |
4.1.3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 第35-38页 |
4.1.4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特点 | 第38-39页 |
4.2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39-40页 |
4.2.1 有效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了规模经营效益 | 第39页 |
4.2.2 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了农村劳动人.的转移 | 第39-40页 |
4.2.3 解决了农村土地荒芜的难题 | 第40页 |
4.2.4 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益 | 第40页 |
4.3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3.1 操作不规范 | 第40-41页 |
4.3.2 土地流转进展不平衡 | 第41页 |
4.3.3 土地流转基础不牢固 | 第41页 |
4.3.4 土地流转价格存在悬殊 | 第41页 |
4.3.5 土地经营者耕地保护意识不强 | 第41-42页 |
4.4 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 第42-46页 |
4.4.1 土地产权不清晰 | 第42页 |
4.4.2 农民的土地情节 | 第42-43页 |
4.4.3 管理机构功能不完善 | 第43页 |
4.4.4 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3页 |
4.4.5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不健全 | 第43-44页 |
4.4.6 流转范围局限在农户中,流入企业与合作社的比例低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规范衡阳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 | 第46-53页 |
5.1 严格遵循农村土地流转原则 | 第46-48页 |
5.1.1 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使用权 | 第46页 |
5.1.2 自愿有偿原则 | 第46-47页 |
5.1.3 合法性原则 | 第47页 |
5.1.4 用途管制原则 | 第47页 |
5.1.5 资源优化性配置原则 | 第47-48页 |
5.2 完善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 | 第48页 |
5.2.1 对土地产权进行清晰的确定 | 第48页 |
5.2.2 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 第48页 |
5.3 优化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公共服务职能 | 第48-49页 |
5.4 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 | 第49页 |
5.5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 | 第49-50页 |
5.5.1 培育出多样化的经营主体 | 第49-50页 |
5.5.2 健全中介机构 | 第50页 |
5.6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保障体系 | 第50-51页 |
5.6.1 建立起农村金融体系 | 第50页 |
5.6.2 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 第50-51页 |
5.7 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 第51页 |
5.8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 第51-52页 |
5.9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 第52页 |
5.10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