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宏观审慎监管下系统性风险生成机制及我国防范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3 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1 系统性风险概念第16-17页
        1.3.2 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论文结构安排第19-21页
        1.5.1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19-21页
        1.5.2 论文结构图第21页
    1.6 论文创新之处第21-23页
第2章 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文献综述第23-44页
    2.1 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理论演化第23-25页
    2.2 宏观审慎监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第25-28页
    2.3 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比较分析第28-32页
        2.3.1 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第28-29页
        2.3.2 系统性风险来源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第29-30页
        2.3.3 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第30-32页
    2.4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监管规则与政策有效性评估第32-36页
        2.4.1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第32-34页
        2.4.2 宏观审慎监管规则:基于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第34-35页
        2.4.3 宏观审慎监管下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有效性评估第35-36页
    2.5 宏观审慎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第36-42页
        2.5.1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第37页
        2.5.2 金融脆弱性理论第37-39页
        2.5.3 金融加速器理论第39-40页
        2.5.4 信息不对称理论第40-41页
        2.5.5 粘性预期理论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3章 系统性风险形成与防范的理论机理第44-63页
    3.1 系统性风险形成的理论机理第44-50页
        3.1.1 时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形成理论第44-48页
        3.1.2 空间维度的系统性风险形成理论第48-50页
    3.2 宏观审慎下系统性风险预警研究第50-52页
        3.2.1 早期金融风险预警评估模型第50-51页
        3.2.2 压力测试方法第51-52页
        3.2.3 动态非线性的模型方法第52页
    3.3 系统性风险防范的理论机理第52-62页
        3.3.1 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第52-57页
        3.3.2 系统性风险传染的防范机制第57-61页
        3.3.3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协调机制第61-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系统性风险空间维度形成的实证研究第63-76页
    4.1 共同资产持有的银行网络风险传染渠道与救助第63-65页
        4.1.1 银行网络结构差异对风险传染的影响第64页
        4.1.2 资产负债关联的银行网络传染渠道第64-65页
        4.1.3 银行网络风险传染的政府救助研究第65页
    4.2 共同资产持有的银行网络模型与算法构建第65-69页
        4.2.1 同业债务关联第66页
        4.2.2 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第66-67页
        4.2.3 支付向量第67-68页
        4.2.4 算法构建第68-69页
    4.3 数值仿真第69-73页
        4.3.1 参数设置第69页
        4.3.2 银行规模与平均度对违约传染的影响分析第69-70页
        4.3.3 变现费用与资本缓冲率对违约传染的影响分析第70-71页
        4.3.4 流动性分析第71-73页
    4.4 网络连接下的政府救助方法研究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宏观审慎监管下银行杠杆顺周期行为的实证研究第76-86页
    5.1 宏观审慎监管下杠杆率监管的引入背景第76-77页
    5.2 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行为的影响第77-78页
        5.2.1 商业银行杠杆核算第77页
        5.2.2 商业银行杠杆周期性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77-78页
    5.3 影响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的因素分析第78-79页
    5.4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第79页
    5.5 中国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79-83页
        5.5.1 中国商业银行的杠杆变动与资产变动是否正相关?第79-81页
        5.5.2 中国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的实证检验第81页
        5.5.3 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性的因素研究第81-83页
    5.6 中国商业银行杠杆顺周期行为的非对称性研究第83-84页
    5.7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6章 中国系统性风险预警的实证研究第86-100页
    6.1 当前影响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第86-89页
        6.1.1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第86-87页
        6.1.2 宏观经济面临“去杠杆”的艰难选择第87页
        6.1.3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第87-88页
        6.1.4 资产价格波动较为剧烈第88页
        6.1.5 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频繁第88-89页
    6.2 金融压力指数构建第89-93页
        6.2.1 指标选取第90-91页
        6.2.2 变量累积分布函数第91页
        6.2.3 变量权重第91-92页
        6.2.4 金融压力指数第92-93页
    6.3 基于MSBVAR模型的实证检验第93-98页
        6.3.1 模型设定第93-95页
        6.3.2 变量选取与参数设置第95-96页
        6.3.3 实证结果第96-98页
    6.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第7章 中国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宏观审慎监管实践第100-118页
    7.1 宏观审慎监管主体构建第100-101页
    7.2 巴塞尔协议Ⅲ在中国的实践第101-106页
        7.2.1 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第101-103页
        7.2.2 强化拨备率监管要求第103-104页
        7.2.3 强化杠杆率监管要求第104-105页
        7.2.4 强化流动性监管要求第105-106页
    7.3 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监管实践第106-110页
        7.3.1 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第106-108页
        7.3.2 建立有效的恢复与处置计划第108-110页
    7.4 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第110-112页
    7.5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实施第112-116页
        7.5.1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实施背景第112页
        7.5.2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基本内容第112-116页
    7.6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第116-118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18-125页
    8.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118-122页
        8.1.1 主要结论第118-120页
        8.1.2 政策建议第120-122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意产业与加纳的经济发展
下一篇:超密集无线网络能量效率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