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9-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创新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政务微信与政务新媒体的相关与差异 | 第15-23页 |
2.1 政务微信与政务服务概述 | 第15-16页 |
2.1.1 政务微信的崛起 | 第15-16页 |
2.1.2 微时代下的“微服务” | 第16页 |
2.2 政务微信提供政务服务的优势 | 第16-20页 |
2.2.1 更及时,了解信息的新载体 | 第17-18页 |
2.2.2 更便捷,为民服务的新窗口 | 第18页 |
2.2.3 更优质,官民互动的新渠道 | 第18-20页 |
2.3 基于5W传播模式下政务微信与其他政务新媒体的比较 | 第20-23页 |
2.3.1 传播主体:自主性,多变化 | 第20页 |
2.3.2 传播对象:强链接,精准化 | 第20-21页 |
2.3.3 传播内容:精加工,多元化 | 第21页 |
2.3.4 传播媒介:实用性,便捷化 | 第21-22页 |
2.3.5 传播效果:针对性,互动化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政务微信发展现状分析 | 第23-37页 |
3.1 政务微信的整体发展状况 | 第23-26页 |
3.1.1 行政层级分布 | 第23-24页 |
3.1.2 地域分布 | 第24-25页 |
3.1.3 行业系统分布 | 第25-26页 |
3.2 政务微信优秀个案分析 | 第26-31页 |
3.2.1 中央级政务微信“中国政府网” | 第26-29页 |
3.2.2 地方级政务微信“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 第29-31页 |
3.3 政务微信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3.3.1 定位模糊,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 第32-33页 |
3.3.2 用户感知易用性差,缺乏人性化设计 | 第33-34页 |
3.3.3 原创内容缺乏,舆论引导乏力 | 第34-35页 |
3.3.4 忽视受众反馈,缺乏集群联动意识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政务微信设计传播特征分析及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55页 |
4.1 内容传播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4.1.1 推送消息的频次和数量 | 第37-38页 |
4.1.2 推送消息的时间特征 | 第38-39页 |
4.1.3 推送消息的类别与形式 | 第39-40页 |
4.2 设计管理特征分析 | 第40-45页 |
4.2.1 名称与头像特征 | 第40-41页 |
4.2.2 功能介绍与账号认证 | 第41-42页 |
4.2.3 内容排版设计 | 第42-44页 |
4.2.4 自定义菜单栏目与界面设计 | 第44-45页 |
4.3 官民互动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4.3.1 首次问候语方式 | 第45页 |
4.3.2 互动专栏与回复方式 | 第45-46页 |
4.3.3 活动的开展与形式 | 第46-47页 |
4.4 服务建设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4.4.1 办事服务功能 | 第47-48页 |
4.4.2 政务微信矩阵建设 | 第48-49页 |
4.5 政务微信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49-55页 |
4.5.1 评价指标设计 | 第49-51页 |
4.5.2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传播力评价体系 | 第51-53页 |
4.5.3 基于ABC分类法的影响因子评级分析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政务微信设计传播及运营方法 | 第55-65页 |
5.1 规范平台设计,重视用户体验 | 第55-58页 |
5.1.1 打造品牌形象,注重“首因效应” | 第55-56页 |
5.1.2 掌握推送技巧,提升内容质量 | 第56-57页 |
5.1.3 从用户视角出发,功能设计以人为本 | 第57-58页 |
5.2 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着力机制体制建设 | 第58-59页 |
5.2.1 建立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 | 第58-59页 |
5.2.2 构建多维度评估考核体系 | 第59页 |
5.3 强化政民互动,打造开放的政务媒体互动平台 | 第59-61页 |
5.3.1 运用多种互动反馈方式,拉近政民距离 | 第59-60页 |
5.3.2 建立微社区,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 第60-61页 |
5.4 推进政务新媒体的多元化发展 | 第61-65页 |
5.4.1 加快政务微信矩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 第61-62页 |
5.4.2 加强政务新媒体融合对接、资源整合 | 第62-65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