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重点及理论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渊源及内涵 | 第17-27页 |
2.1 丹托的思想谱系 | 第17-18页 |
2.2 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渊源 | 第18-22页 |
2.2.1 黑格尔及分析哲学思想的理论奠基 | 第19-21页 |
2.2.2 现代艺术(史)对传统艺术定义的挑战 | 第21-22页 |
2.3 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理论内涵 | 第22-27页 |
2.3.1 本体的“艺术”——哲学对艺术职权的掠夺 | 第22-23页 |
2.3.2 历史的“艺术”——一种叙事方式的终结 | 第23-25页 |
2.3.3 未来的“艺术”——“客观多元主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丹托“艺术终结论”在中国美学界延展 | 第27-38页 |
3.1 对“什么是艺术终结”的讨论 | 第27-30页 |
3.1.1 “终结”的名词性解释 | 第27-28页 |
3.1.2 在叙事意义上的终结 | 第28-29页 |
3.1.3 “一般”的艺术与“个别”的艺术 | 第29-30页 |
3.2 “艺术终结”导致的“艺术重生” | 第30-34页 |
3.2.1 “艺术自然观”与“艺术进化观”的对立 | 第30-31页 |
3.2.2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野 | 第31-32页 |
3.2.3 数字化时代对“艺术终结论”的影响 | 第32-34页 |
3.3 “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 | 第34-38页 |
3.3.1 艺术与非艺术分界依旧 | 第34-35页 |
3.3.2 回归传统艺术 | 第35-36页 |
3.3.3 艺术未来不可预测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艺术终结论”视域下的中国艺术 | 第38-49页 |
4.1 中西艺术特点的对比 | 第38-39页 |
4.1.1 “古法渐进,海纳百川”的中国艺术精华 | 第38-39页 |
4.1.2 “变革为本,创新无涯”的西方艺术追求 | 第39页 |
4.2 中国艺术的坚持与变革 | 第39-44页 |
4.2.1 中西艺术的“互识”与“互补” | 第40页 |
4.2.2 新媒体的挑战——“意象”到“仿像” | 第40-42页 |
4.2.3 艺术与生活的博弈——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 | 第42-44页 |
4.3 中国艺术走向的预测与展望 | 第44-49页 |
4.3.1 重建中国艺术的精神叙事 | 第44-45页 |
4.3.2 复归文化艺术自信与构建全球审美共识 | 第45-46页 |
4.3.3 承担起人类的历史使命 | 第46-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