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规范设计反应谱的局限性 | 第14-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抗震设计方法 | 第18-36页 |
2.1 计算方法的发展 | 第18-20页 |
2.1.1 静力理论分析法 | 第18页 |
2.1.2 反应谱法 | 第18-19页 |
2.1.3 动力理论阶段 | 第19-20页 |
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解地震作用 | 第20-24页 |
2.2.1 单质点体系反应谱法 | 第20-21页 |
2.2.2 多质点体系振型分解和振型组合 | 第21-24页 |
2.3 反应谱法求解隔震结构地震作用 | 第24-29页 |
2.3.1 隔振技术与传统抗震方法的比较 | 第24-25页 |
2.3.2 隔震结构的动力方程 | 第25-26页 |
2.3.3 非经典阻尼的强制解耦 | 第26-27页 |
2.3.4 振型阻尼比计算 | 第27-28页 |
2.3.5 地震作用 | 第28-29页 |
2.4 反应谱的分类 | 第29-34页 |
2.4.1 绝对加速度谱 | 第30页 |
2.4.2 拟反应谱 | 第30-31页 |
2.4.3 伪反应谱 | 第31-32页 |
2.4.4 伪加速度反应谱与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区别 | 第32-34页 |
2.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中、日、美、欧抗震设计与规范反应谱比较 | 第36-56页 |
3.1 中国抗震规范 | 第36-39页 |
3.1.1 设计反应谱参数 | 第36-37页 |
3.1.2 场地类别分类 | 第37-38页 |
3.1.3 设计反应谱 | 第38-39页 |
3.2 中国建筑隔震设计规范 | 第39-40页 |
3.3 美国抗震规范 | 第40-44页 |
3.3.1 美国反应谱参数 | 第40-42页 |
3.3.2 美国规范场地分类 | 第42-43页 |
3.3.3 弹性反应谱折减理论 | 第43-44页 |
3.4 欧洲抗震规范 | 第44-47页 |
3.5 日本抗震规范 | 第47-48页 |
3.6 各国地震动参数转化 | 第48-51页 |
3.6.1 美国地震动参数转化 | 第49-50页 |
3.6.2 欧洲地震参数转化 | 第50页 |
3.6.3 日本地震参数转化 | 第50-51页 |
3.7 地震动参数和场地类别转化结果 | 第51-52页 |
3.8 四规范设防弹性反应谱比较 | 第52-55页 |
3.9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反应谱影响因素及地震动参数 | 第56-64页 |
4.1 震级、震中距对反应谱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 场地土对反应谱的影响 | 第57-60页 |
4.2.1 覆土层厚度 | 第57-58页 |
4.2.2 土层结构 | 第58页 |
4.2.3 局部地质地形 | 第58-59页 |
4.2.4 动力学参数 | 第59-60页 |
4.3 场地类别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设计反应谱地震动参数 | 第61-64页 |
第5章 结构设计反应谱研究 | 第64-88页 |
5.1 反应谱标定方法 | 第64-71页 |
5.1.1 标定方法的发展 | 第64页 |
5.1.2 Newmark法 | 第64-65页 |
5.1.3 双参数法 | 第65-66页 |
5.1.4 最小二乘法 | 第66-67页 |
5.1.5 三种标定方法的比较 | 第67-70页 |
5.1.6 设计反应谱分段形式 | 第70-71页 |
5.2 强震数据 | 第71-78页 |
5.2.1 云南数字地震台网 | 第72-75页 |
5.2.2 强震记录的收集和整理 | 第75-78页 |
5.3 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 | 第78-80页 |
5.3.1 考虑近震、中震和远震分组的特征周期 | 第78-79页 |
5.3.2 考虑设计地震分组的特征周期 | 第79页 |
5.3.3 罕遇地震的特征周期 | 第79-80页 |
5.4 设计反应谱参数 | 第80-86页 |
5.4.1 设计谱标定结果 | 第80-82页 |
5.4.2 衰减系数 | 第82-83页 |
5.4.3 阻尼调整系数 | 第83-86页 |
5.5 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应用 | 第88-94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88页 |
6.2 ETABS分析模型验证 | 第88-89页 |
6.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89-91页 |
6.4 隔震支座布置 | 第91-92页 |
6.5 设防地震作用下隔震分析计算 | 第92-9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4页 |
7.2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