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竹沥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第15-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1.1 实验药物 | 第15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15-16页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16-17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2.1 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 | 第17-18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18页 |
2.3 肺脏的组织学检查光镜切片制样 | 第18-19页 |
2.4 肺脏的组织学检查电镜超薄切片制样 | 第1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9-22页 |
3.1 光镜下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19-21页 |
3.2 电镜下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第21-22页 |
4 讨论 | 第22-24页 |
4.1 烟熏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4.2 竹沥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竹沥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血清中NO含量和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24-3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1.1 实验药物 | 第24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24-25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1 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 | 第25-26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26页 |
2.3 大鼠血清的制备 | 第26页 |
2.4 大鼠肺组织匀浆的制备 | 第26-27页 |
2.5 血清NO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6 HP含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3.1 竹沥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 竹沥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肺组织HP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部分 竹沥颗粒对慢性支气管炎模型大鼠肺组织SOD活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2-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1.1 实验药物 | 第32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32-33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2.1 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 | 第33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33-34页 |
2.3 肺脏组织匀浆的制备 | 第34页 |
2.4 肺脏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 | 第35-36页 |
2.6 丙二醛(MDA)的测定 | 第36页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0页 |
4.1 SOD、MDA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 | 第38-39页 |
4.2 竹沥颗粒对肺脏氧化损伤的影响 | 第39-40页 |
第四部分 竹沥颗粒对慢支炎模型大鼠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含量的影响 | 第40-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1.1 实验药物 | 第40页 |
1.2 实验动物 | 第40页 |
1.3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40-41页 |
1.4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1 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模型 | 第41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1-42页 |
2.3 肺泡灌洗液(BALF)的制备 | 第42页 |
2.4 大鼠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 | 第42-43页 |
2.5 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检测 | 第43页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43-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部分 竹沥颗粒和鲜竹沥口服液的总酚含量测定 | 第47-61页 |
一、紫外法测定竹沥颗粒、鲜竹沥口服液中的总酚含量 | 第47-5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1.1 试药 | 第47页 |
1.2 仪器 | 第47-48页 |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8页 |
3.1 竹沥颗粒供试品溶液 | 第48页 |
3.2 鲜竹沥口服液供试品溶液 | 第48页 |
4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48-49页 |
5 方法学考察 | 第49-53页 |
5.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49-50页 |
5.2 精密度考察 | 第50页 |
5.3 稳定性考察 | 第50-51页 |
5.4 重复性考察 | 第51页 |
5.5 回收率实验 | 第51-53页 |
5.6 含量测定 | 第53页 |
二、福林酚法测定竹沥颗粒、鲜竹沥口服液中的总酚含量 | 第53-6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1.1 试药 | 第53-54页 |
1.2 仪器 | 第54页 |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页 |
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4-55页 |
3.1 竹沥颗粒供试品溶液 | 第54-55页 |
3.2 鲜竹沥口服液供试品溶液 | 第55页 |
4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55页 |
5 方法学考察 | 第55-60页 |
5.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55-56页 |
5.2 精密度考察 | 第56-57页 |
5.3 稳定性考察 | 第57页 |
5.4 重复性考察 | 第57-58页 |
5.5 回收率实验 | 第58-59页 |
5.6 含量测定 | 第59-60页 |
三、小结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问题和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件1 文献综述 | 第69-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附件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