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不同基因型早籼稻气冠温差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和生理特征的关系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前言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6页
    1 冠层温度及气冠温差的概念第9-10页
        1.1 作物冠层温度及气冠温差的内涵第9页
        1.2 作物冠层温度测定的技术与方法第9-10页
    2 冠层温度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第10-11页
        2.1 冠层温度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0页
        2.2 冠层温度与作物籽粒品质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0-11页
    3 冠层温度与作物遗传和外部环境的关系第11-12页
        3.1 冠层温度与作物遗传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1页
        3.2 冠层温度与作物外部环境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1-12页
    4 冠层温度与作物生理特征的关系第12-14页
        4.1 冠层温度与作物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2-13页
        4.2 冠层温度与作物群体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3页
        4.3 冠层温度与作物抗逆性关系研究现状第13-14页
        4.4 冠层温度与作物叶片解剖特征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4页
    5 作物冠层温度型分类及其概念第14-16页
第二章 不同早稻品种冠层温度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第16-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17页
        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第16页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16页
        1.3 数据处理第16-1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24页
        2.1 不同生育期早稻气冠温差分异及其相互关系第17-19页
            2.1.1 早稻白天和夜间气冠温差第17-18页
            2.1.2 早稻白天和夜间气冠温差的关系第18-19页
            2.1.3 早稻抽穗期白天气冠温差与气穗温差的关系第19页
        2.2 不同生育期早稻抽穗期气冠温差和气穗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第19-22页
            2.2.1 早稻白天气冠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第19-20页
            2.2.2 早稻夜间气冠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第20-21页
            2.2.3 早稻乳熟期气穗温差与产量的关系第21-22页
            2.2.4 早稻各生育期气冠温差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第22页
        2.3 早稻气冠温差分异性分析第22-24页
            2.3.1 早稻各生育期白天气冠温差分异第22-23页
            2.3.2 早稻各生育期整体白天温度型分类第23-24页
    3 讨论与小结第24-26页
第三章 籼型水稻冠层温度分异的形态及生理机制第26-46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1.1 供试品种第26页
        1.2 材料种植第26页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6-28页
            1.3.1 白天冠层温度的测定第26页
            1.3.2 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测定第26页
            1.3.3 株形指标的测定第26页
            1.3.4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第26页
            1.3.5 冠层透光率(LT)的测定第26-27页
            1.3.6 光合速率等的测定第27页
            1.3.7 MDA、SOD和POD、CAT和可溶性蛋白的活性测定第27页
            1.3.8 剑叶解剖结构观测第27页
            1.3.9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测定第27页
            1.3.10考种与测产第27页
            1.3.11稻米品质检测第27-28页
        1.4 数据处理第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43页
        2.1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产量和稻米品质第28-30页
            2.1.1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产量第28-29页
            2.1.2 不同基因型早稻气冠温差与产量构成第29页
            2.1.3 不同温型早稻的稻米品质第29-30页
        2.2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抽穗期叶片光合特征第30-33页
            2.2.1 不同温型早稻抽穗期叶片光合特征第30-32页
            2.2.2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孕穗期和抽穗期叶片SPAD值第32-33页
        2.3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群体指标第33-36页
            2.3.1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抽穗期冠层透光率第33-34页
            2.3.2 不同温型早稻株型特征第34-35页
            2.3.3 不同温型早稻抽穗期干物质积累第35页
            2.3.4 不同温型早稻的叶面积指数第35-36页
        2.4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剑叶解剖结构第36-39页
            2.4.1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抽穗期剑叶叶片气孔特征第36-37页
            2.4.2 不同品种早稻抽穗期部分剑叶气孔特征与光合速率的相关性第37-38页
            2.4.3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抽穗期剑叶维管束特征第38-39页
        2.5 不同温型早稻气冠温差与抗逆性第39-43页
            2.5.1 不同温型早稻孕穗期和抽穗期抗逆性酶类第39-41页
            2.5.2 不同温型早稻抽穗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第41-42页
            2.5.3 不同温型早稻抽穗期根系活力第42-43页
    3 讨论第43-46页
第四章 结论第46-47页
    1 主要研究结论第46页
        1.1 气冠温差的分异与产量第46页
        1.2 不同温型早稻冠层温度分异的生理特性第46页
    2 主要创新点第46页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肥对海南茄衣土壤营养状况及工业可用性的影响
下一篇:某波磁通补偿式串联混合型有源滤波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