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2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太阳能分解水的基础理论 | 第13-21页 |
1.2.1 太阳能分解水系统分类 | 第13-14页 |
1.2.2 光催化分解水基本原理 | 第14-16页 |
1.2.3 两步光激发分解水(Z-Scheme)原理 | 第16-18页 |
1.2.4 光催化分解水半反应的研究 | 第18-19页 |
1.2.5 光催化分解水的主要过程 | 第19-21页 |
1.3 形貌调控对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影响 | 第21-25页 |
1.3.1 比表面积 | 第22页 |
1.3.2 载流子传输路径 | 第22-23页 |
1.3.3 光的分布和吸收 | 第23-25页 |
1.3.4 量子尺寸效应 | 第25页 |
1.4 形貌调控研究进展 | 第25-35页 |
1.4.1 零维纳米粒子 | 第26-27页 |
1.4.2 一维纳米结构 | 第27-28页 |
1.4.3 二维纳米结构 | 第28-31页 |
1.4.4 中空和多孔结构 | 第31-33页 |
1.4.5 多级结构 | 第33-34页 |
1.4.6 多面体结构 | 第34-35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 第35页 |
1.6 参考文献 | 第35-52页 |
第二章 基于Kirkendall效应制备Cu_2GeS_3和Cu_2MGeS_4(M=Zn、Mn、Fe、Co或Ni)中空纳米粒子 | 第52-78页 |
2.1 引言 | 第52-5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3-5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2.2.2 合成方法 | 第54页 |
2.2.3 表征仪器 | 第54-5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70页 |
2.3.1 GeO_2的溶解 | 第55-56页 |
2.3.2 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56-58页 |
2.3.3 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 第58-64页 |
2.3.4 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的生长模型 | 第64-67页 |
2.3.5 Cu_2MGeS_4(M=Zn,Mn,Fe,Co,Ni)中空纳米粒子 | 第67-7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第三章 种子诱导相选择制备大空腔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及其光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78-100页 |
3.1 引言 | 第78-7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3.2.2 合成方法 | 第79-80页 |
3.2.3 光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 第80-81页 |
3.2.4 表征仪器 | 第8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4页 |
3.3.1 大尺寸立方晶型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LHNPs)的表征 | 第81-84页 |
3.3.2 Cu_2GeS_3纳米粒子的相选择机理 | 第84-87页 |
3.3.3 小尺寸立方晶型Cu_2GeS_3中空纳米粒子(SHNPs)的表征 | 第87-90页 |
3.3.4 光电极的制备及表征 | 第90-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第四章 超薄的二维BiVO_4纳米片的制备及其优异的光催化水氧化性能的研究 | 第100-124页 |
4.1 引言 | 第100-10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1-10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101-102页 |
4.2.2 合成方法 | 第102页 |
4.2.3 光催化测试 | 第102-103页 |
4.2.4 表征仪器 | 第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9页 |
4.3.1 BiVO_4纳米片的表征 | 第103-107页 |
4.3.2 BiVO_4纳米片中氧空位的表征 | 第107-114页 |
4.3.3 BiVO_4纳米片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114-11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4.5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