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9页 |
1.1 肺癌 | 第18-21页 |
1.1.1 肺癌是全球第一大杀手 | 第18-21页 |
1.2 肺癌的发生 | 第21-25页 |
1.2.1 肺癌是一种与环境高度相关的疾病 | 第21-23页 |
1.2.2 生活习惯与肺癌 | 第23-24页 |
1.2.3 遗传与肺癌的发生 | 第24-25页 |
1.2.4 云南地区肺癌发生的特点 | 第25页 |
1.3 肺癌治疗 | 第25-28页 |
1.3.1 化学治疗 | 第25-26页 |
1.3.2 外科治疗 | 第26页 |
1.3.3 放疗 | 第26页 |
1.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6-27页 |
1.3.5 靶向治疗 | 第27-28页 |
1.4 RAF激酶在肿瘤中的作用 | 第28-36页 |
1.4.1 MAPK通路 | 第28-29页 |
1.4.2 GPCR是最大的细胞信号传导家族 | 第29-32页 |
1.4.3 RAF/MEK/ERK信号通路 | 第32页 |
1.4.4 RAF激酶 | 第32-35页 |
1.4.5 靶向RAF激酶的药物及其特点 | 第35-36页 |
1.5 RUVBL | 第36-37页 |
1.5.1 RUVBL1的发现与功能 | 第36页 |
1.5.2 RUVBL1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 | 第36-37页 |
1.5.3 RUNBL1的研究现状 | 第37页 |
1.6 HAX | 第37-38页 |
1.6.1 HAX1发现与结构 | 第37页 |
1.6.2 HAX1结构、功能与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章 B-RAF激酶结合蛋白的获取、鉴定及分析 | 第39-62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0-43页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43-44页 |
2.2.3 试剂配制 | 第44-46页 |
2.2.4 实验步骤 | 第46-49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9-59页 |
2.3.1 我们鉴定出了85个B-RAF的结合蛋白 | 第49-51页 |
2.3.2 85个B-RAF结合蛋白中有79个为首次鉴定 | 第51-55页 |
2.3.3 新鉴定的B-RAF结合蛋白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 | 第55-56页 |
2.3.4 B-RAF结合蛋白覆盖了肿瘤十大特征 | 第56-57页 |
2.3.5 B-RAF结合蛋白集中控制了7条细胞信号通路和20种疾病 | 第57-59页 |
2.4 讨论 | 第59-62页 |
第三章 RUVBL1在转录组水平的功能研究 | 第62-80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64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3.2.2 实验细胞、菌株和质粒 | 第65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65-71页 |
3.3.1 RUVBL1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65-69页 |
3.3.2 构建PX459-RUVBL1稳定细胞株 | 第69页 |
3.3.3 总RNA的提取 | 第69-70页 |
3.3.4 数据分析 | 第70-71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71-79页 |
3.4.1 成功敲除A549细胞中的RUVBL1基因 | 第71-73页 |
3.4.2 RUVBL1基因敲除后转录组变化明显 | 第73-78页 |
3.4.3 A549/ARO差异基因的MAPK细胞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第78-79页 |
3.5 讨论 | 第79-80页 |
第四章 RAF激酶结合蛋白RUVBL1在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80-104页 |
4.1 技术路线 | 第80-81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1-82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1-82页 |
4.2.2 实验细胞、菌株和质粒 | 第82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82-88页 |
4.3.1 RUVBL1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82页 |
4.3.2 RUVBL1敲减质粒的构建 | 第82-83页 |
4.3.3 肿瘤组织中蛋白的提取 | 第83-84页 |
4.3.4 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速度 | 第84页 |
4.3.5 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第84-85页 |
4.3.6 细胞划痕 | 第85页 |
4.3.7 细胞迁移 | 第85-86页 |
4.3.8 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 第86页 |
4.3.9 细胞成球实验 | 第86-87页 |
4.3.10 异种移植瘤 | 第87页 |
4.3.11 免疫组化 | 第87-88页 |
4.3.12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88-101页 |
4.4.1 RUVBL1与RAF激酶的结合情况 | 第88页 |
4.4.2 RUVBL1在肺癌样本中高表达 | 第88-90页 |
4.4.3 A549细胞中RUVBL1的敲除 | 第90-92页 |
4.4.4 RUVBL1敲除后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变慢 | 第92页 |
4.4.5 RUVBL1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影响了细胞的生长 | 第92-93页 |
4.4.6 RUVBL1(KO)可以增加A549细胞对5-Fu和CDDP的药物敏感性 | 第93-94页 |
4.4.7 RUVBL1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迁移 | 第94-95页 |
4.4.8 RUVBL1敲除后EMT转化没有显著影响 | 第95-96页 |
4.4.9 RUVBL1敲除促进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 | 第96-97页 |
4.4.10 RUVBL1抑制了A549细胞肿瘤干性 | 第97-98页 |
4.4.11 RUVBL1促进了A549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 | 第98-99页 |
4.4.12 RUVBL1敲除后ERK磷酸化被抑制 | 第99-100页 |
4.4.13 RUVBL1敲除后促进了C-RAFS259的磷酸化 | 第100-101页 |
4.5 讨论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HAX1在转录组水平的功能研究 | 第104-122页 |
5.1 技术路线 | 第106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106-107页 |
5.2.2 实验细胞、菌株和质粒 | 第107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107-113页 |
5.3.1 HAX1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107-111页 |
5.3.2 构建PX459-HAX1稳定细胞株 | 第111页 |
5.3.3 总RNA的提取 | 第111-112页 |
5.3.4 数据分析 | 第112-113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13-121页 |
5.4.1 成功敲除A549细胞中的HAX1基因 | 第113-115页 |
5.4.2 HAX1基因敲除后转录组变化明显 | 第115-121页 |
5.5 讨论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RAF激酶结合蛋白HAX1在肺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122-146页 |
6.1 技术路线 | 第122-123页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3-124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23-124页 |
6.3 实验步骤 | 第124-131页 |
6.3.1 HAX1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124页 |
6.3.2 HAX1敲减质粒的构建 | 第124-125页 |
6.3.3 肿瘤组织中蛋白的提取 | 第125-126页 |
6.3.4 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速率 | 第126页 |
6.3.5 检测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 第126-127页 |
6.3.6 凋亡检测 | 第127页 |
6.3.7 细胞划痕 | 第127-128页 |
6.3.8 细胞迁移(Transwell) | 第128页 |
6.3.9 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 第128-129页 |
6.3.10 细胞成球实验 | 第129页 |
6.3.11 异种移植瘤建立与药物治疗 | 第129-130页 |
6.3.12 免疫组化 | 第130页 |
6.3.13 数据分析 | 第130-131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131-144页 |
6.4.1 HAX1与RAF激酶的结合情况 | 第131页 |
6.4.2 HAX1在肺癌样本中高表达 | 第131-133页 |
6.4.3 A549细胞中HAX1的敲除 | 第133-134页 |
6.4.4 成功构建PCDNA3.1-Flag-HAX1质粒 | 第134-137页 |
6.4.5 HAX1促进了细胞的生长 | 第137页 |
6.4.6 HAX1促进了细胞的生长 | 第137-138页 |
6.4.7 HAX1促进了肿瘤细胞的迁移 | 第138-139页 |
6.4.8 HAX1抑制了A549细胞肿瘤干性 | 第139-140页 |
6.4.9 HAX1(KO)可以增加A549细胞对依托泊苷(etoposide)和多柔比星(Doxorubicin)的药物敏感性 | 第140页 |
6.4.10 HAX1(KO)后可以增加A549细胞由多柔比星(Doxorubicin)引起的凋亡 | 第140-141页 |
6.4.11 HAX1促进了A549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 | 第141-143页 |
6.4.12 HAX1敲除后ERK磷酸化被抑制 | 第143-144页 |
6.4.13 HAX1敲除后促进了C-RAFS259的磷酸化 | 第144页 |
6.5 讨论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6-151页 |
7.1 结论 | 第146-148页 |
7.1.1 B-RAF结合蛋白参与维持肿瘤发生中所有特征 | 第146页 |
7.1.2 RAF激酶结合蛋白RUVBL1通过调节C-RAF磷酸化调控RAF/MEK/ERK影响肺腺癌的发生 | 第146-147页 |
7.1.3 RAF激酶结合蛋白HAX1通过调控RAF/MEK/ERK影响肺腺癌的发生 | 第147-148页 |
7.2 创新点 | 第148-149页 |
7.2.1 首次全面识别B-RAF的结合蛋白谱 | 第148页 |
7.2.2 首次揭示RAF激酶结合蛋白RUVBL1在转录水平的作用 | 第148页 |
7.2.3 首次证实RUVBL1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促进作用 | 第148-149页 |
7.2.4 首次揭示RAF激酶结合蛋白HAX1在转录水平的作用 | 第149页 |
7.2.5 首次证实HAX1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促进作用 | 第149页 |
7.3 展望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附录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