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见义勇为者受损害的补偿理论 | 第10-20页 |
(一) 见义勇为者受损补偿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1、民法中公序良俗原则的体现和要求 | 第10-11页 |
2、道德与市场经济法精神冲突与融合的必然选择 | 第11页 |
3、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 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属性分析 | 第12-15页 |
1、无因管理说 | 第12-13页 |
2、契约说 | 第13页 |
3、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说 | 第13-14页 |
4、防止侵害行为说 | 第14-15页 |
(三) 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补偿手段 | 第15-20页 |
1、见义勇为者与侵权行为人之间的侵权债务关系 | 第15-16页 |
2、见义勇为行为者与受益者之间的无因管理关系 | 第16-20页 |
二、我国见义勇为行为民事补偿的缺陷 | 第20-24页 |
(一) 我国见义勇为行为民事补偿的现状 | 第20页 |
(二) 我国见义勇为行为民事补偿的缺陷 | 第20-24页 |
1、见义勇为行为民事补偿制度存在重大疏漏 | 第21-23页 |
2、见义勇为行为民事补偿制度中没有规定报酬请求权 | 第23-24页 |
三、我国见义勇为行为民事补偿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24-32页 |
(一) 完善见义勇为行为的民事补偿制度 | 第24-25页 |
1、修改补偿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 第24页 |
2、修改《民通意见》第142条,将"可以"改为"应当" | 第24页 |
3、明确受益人的范围 | 第24-25页 |
(二) 见义勇为立法对无因管理制度的借鉴 | 第25-30页 |
1、无因管理的一般理论 | 第25-28页 |
2、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异同 | 第28-29页 |
3、见义勇为立法如何借鉴和体现无因管理制度 | 第29-30页 |
(三) 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事补偿制度中应确立见义勇为者的报酬请求权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