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5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2 癌症的治疗第17-24页
        1.2.1 化学药物治疗现状及局限性第17页
        1.2.2 药物与基因的联合治疗第17-21页
        1.2.3 肿瘤多药耐药机制及逆转策略第21-24页
    1.3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及其衍生物概述及其应用第24-32页
        1.3.1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及其衍生物概述第24-29页
            1.3.1.1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的合成第25-26页
            1.3.1.2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的生物相容性第26-28页
            1.3.1.3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的衍生物第28-29页
        1.3.2 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第29-32页
            1.3.2.1 药物或基因载体方面第29-31页
            1.3.2.2 其它方面第31-32页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第32-34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34-35页
第二章 基于树枝状聚赖氨酸改性的两亲性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衍生物用于药物和基因共传递的研究第35-51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6-37页
        2.2.1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2.2 实验试剂第37页
    2.3 实验方法第37-42页
        2.3.1 HPG-C18-PLLD的合成第37-39页
            2.3.1.1 叠氮修饰的两亲性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衍生物的合成(HPG-C18-N_3)第37-38页
            2.3.1.2 端炔基四代树枝状聚赖氨酸的合成(PLLD-G4)第38页
            2.3.1.3 HPG-C18-PLLD的合成第38-39页
        2.3.2 载药实验第39页
        2.3.3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9-40页
        2.3.4 HPG-C18-PLLD/pMMP-9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第40页
        2.3.5 透射电镜第40页
        2.3.6 体外基因转染实验第40页
        2.3.7 Westernblot实验第40-41页
        2.3.8 细胞凋亡实验第41页
        2.3.9 动物实验第41-42页
            2.3.9.1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41-42页
            2.3.9.2 组织学分析第42页
        2.3.10 统计学分析第42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2.4.1 HPG-C18-PLLD/pMMP-9复合物的表征第42-44页
        2.4.2 体外基因转染实验第44-45页
        2.4.3 Westernblot实验第45-46页
        2.4.4 细胞凋亡实验第46-48页
        2.4.5 动物实验第48-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主客体组装构建具有pH响应性的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衍生物用于药物和基因共传递的研究第51-110页
    3.1 引言第51-53页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3-55页
        3.2.1 实验仪器第53-54页
        3.2.2 实验试剂第54-55页
    3.3 实验方法第55-68页
        3.3.1 PCL-HPG-PEI600的合成第55-56页
            3.3.1.1 PCL-HPG的合成第55页
            3.3.1.2 PCL-HPG-BM的合成第55页
            3.3.1.3 β-CD-PEI600的合成第55-56页
            3.3.1.4 超分子共聚物PCL-HPG-PEI600的合成第56页
        3.3.2 PCL-HPG-PEI600的表征第56-57页
            3.3.2.1 核磁共振氢谱第56页
            3.3.2.2 凝胶渗透色谱第56页
            3.3.2.3 元素分析第56页
            3.3.2.4 荧光光谱第56-57页
            3.3.2.5 等温滴定量热法第57页
            3.3.2.6 动态光散射第57页
        3.3.3 PCL-HPG-PEI600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第57-59页
            3.3.3.1 载药实验第57页
            3.3.3.2 体外释药实验第57-58页
            3.3.3.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58页
            3.3.3.4 细胞内吞实验第58页
            3.3.3.5 内吞途径分析第58-59页
        3.3.4 PCL-HPG-PEI600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第59-63页
            3.3.4.1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9页
            3.3.4.2 PCL-HPG-PEI600/DNA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第59页
            3.3.4.3 透射电镜第59-60页
            3.3.4.4 体外基因转染实验第60页
            3.3.4.5 Westernblot实验第60-61页
            3.3.4.6 细胞内吞实验第61页
            3.3.4.7 内吞途径分析第61页
            3.3.4.8 溶酶体逃逸研究第61-62页
            3.3.4.9 细胞凋亡实验第62页
            3.3.4.10 体外迁移实验第62-63页
        3.3.5 PCL-HPG-PEI600作为药物和基因共递送载体的体外研究第63-65页
            3.3.5.1 体外共递送研究第63页
            3.3.5.2 内吞途径分析第63页
            3.3.5.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3-64页
            3.3.5.4 体外迁移实验第64-65页
            3.3.5.5 细胞周期分析第65页
        3.3.6 动物实验第65-66页
            3.3.6.1 动物和肿瘤模型构建第65页
            3.3.6.2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65-66页
            3.3.6.3 组织学分析第66页
            3.3.6.4 Westernblot法检测肿瘤中MMP-9蛋白表达第66页
            3.3.6.5 肿瘤内富集实验第66页
        3.3.7 生物相容性评价第66-68页
            3.3.7.1 体外细胞毒性第67页
            3.3.7.2 血液相容性第67页
            3.3.7.3 体内毒性第67-68页
        3.3.8 统计学分析第68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8-108页
        3.4.1 PCL-HPG-PEI600的合成与表征第68-74页
            3.4.1.1 PCL-HPG-PEI600的化学结构表征第68-71页
            3.4.1.2 PCL-HPG-PEI600组装行为的研究第71-74页
        3.4.2 PCL-HPG-PEI600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第74-79页
            3.4.2.1 载药量和体外释药行为第74-75页
            3.4.2.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75-76页
            3.4.2.3 细胞内吞实验第76-77页
            3.4.2.4 内吞途径分析第77-79页
        3.4.3 PCL-HPG-PEI600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第79-93页
            3.4.3.1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79-80页
            3.4.3.2 PCL-HPG-PEI600/DNA复合物的表征第80-82页
            3.4.3.3 体外基因转染实验第82-85页
            3.4.3.4 Westernblot实验第85-86页
            3.4.3.5 细胞内吞实验第86-87页
            3.4.3.6 内吞途径分析第87-88页
            3.4.3.7 溶酶体逃逸研究第88-90页
            3.4.3.8 细胞凋亡实验第90-91页
            3.4.3.9 体外迁移实验第91-93页
        3.4.4 PCL-HPG-PEI600作为药物和基因共递送载体的体外研究第93-98页
            3.4.4.1 PCL-HPG-PEI600共递送药物和基因的研究第93-94页
            3.4.4.2 内吞途径分析第94-95页
            3.4.4.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95-96页
            3.4.4.4 体外迁移实验第96-97页
            3.4.4.5 细胞周期实验第97-98页
        3.4.5 动物实验第98-103页
            3.4.5.1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98-100页
            3.4.5.2 组织学分析第100-102页
            3.4.5.3 Westernblot法检测肿瘤中MMP-9蛋白表达第102页
            3.4.5.4 肿瘤内富集实验第102-103页
        3.4.6 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03-108页
            3.4.6.1 体外细胞毒性第103-104页
            3.4.6.2 血液相容性第104-106页
            3.4.6.3 体内毒性第106-108页
    3.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四章 叶酸与TPGS修饰的超支化聚缩水甘油醚衍生物用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第110-145页
    4.1 引言第110-111页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111-113页
        4.2.1 实验仪器第111-112页
        4.2.2 实验试剂第112-113页
    4.3 实验方法第113-120页
        4.3.1 PCL-HPG-TPGS-FA的合成第113页
            4.3.1.1 TPGS的羧化改性第113页
            4.3.1.2 PCL-HPG-TPGS的合成第113页
            4.3.1.3 PCL-HPG-TPGS-FA的合成第113页
        4.3.2 PCL-HPG-TPGS-FA的表征第113-114页
            4.3.2.1 核磁共振氢谱第113-114页
            4.3.2.2 动态光散射第114页
        4.3.3 载药及体外释药实验第114页
            4.3.3.1 载药实验第114页
            4.3.3.2 体外释药实验第114页
        4.3.4 透射电镜第114-115页
        4.3.5 PCL-HPG-TPGS-FA/DOX稳定性研究第115页
        4.3.6 MCF-7/ADR细胞的培养第115-116页
            4.3.6.1 细胞培养第115页
            4.3.6.2 MCF-7/ADR细胞耐药性的检测第115-116页
        4.3.7 体外抑制细胞增殖实验第116页
        4.3.8 细胞内吞实验第116-117页
            4.3.8.1 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内DOX的荧光第116页
            4.3.8.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OX在肿瘤细胞中的定位第116-117页
        4.3.9 耐药机制的研究第117-118页
            4.3.9.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第117页
            4.3.9.2 ATP含量检测第117-118页
        4.3.10 动物实验第118-119页
            4.3.10.1 动物和肿瘤模型构建第118页
            4.3.10.2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18页
            4.3.10.3 组织学分析第118-119页
        4.3.11 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19-120页
            4.3.11.1 体外细胞毒性第119页
            4.3.11.2 血液相容性第119页
            4.3.11.3 体内毒性第119-120页
        4.3.12 统计学分析第120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0-144页
        4.4.1 PCL-HPG-TPGS-FA的合成与表征第120-125页
            4.4.1.1 核磁共振氢谱第120-123页
            4.4.1.2 动态光散射第123-125页
        4.4.2 载药量和体外释药行为第125-126页
        4.4.3 透射电镜第126-127页
        4.4.4 PCL-HPG-TPGS-FA/DOX稳定性研究第127-128页
        4.4.5 MCF-7/ADR细胞耐药性的检测第128-130页
        4.4.6 体外抑制细胞增殖实验第130-134页
        4.4.7 细胞内吞实验第134-137页
        4.4.8 耐药机制的研究第137-138页
        4.4.9 动物实验第138-141页
            4.4.9.1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38-139页
            4.4.9.2 组织学分析第139-141页
        4.4.10 生物相容性评价第141-144页
            4.4.10.1 体外细胞毒性第141页
            4.4.10.2 血液相容性第141-143页
            4.4.10.3 体内毒性第143-144页
    4.5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145-147页
    5.1 全文总结第145-146页
    5.2 工作展望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61页
缩略词表第161-1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奖励第163-165页
致谢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肝癌靶向还原敏感型嵌段聚合物纳米胶束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机械力胶原微环境引导构建载有细胞的多层正交可移植组织工程角膜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