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13-22页 |
0.1 选题依据 | 第13-14页 |
0.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4-15页 |
0.3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 第15-17页 |
0.4 选题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0.5 文献综述 | 第18-22页 |
第一章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概述 | 第22-31页 |
1.1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研发背景与文化资源 | 第22-24页 |
1.1.1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研发背景 | 第22-23页 |
1.1.2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资源 | 第23-24页 |
1.2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的研发历程 | 第24-27页 |
1.2.1 文化产品简单复制阶段 | 第24-25页 |
1.2.2 文创产品探索成长阶段 | 第25-26页 |
1.2.3 文创产品推广发展阶段 | 第26-27页 |
1.3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的三大分类 | 第27-30页 |
1.3.1 典藏出版类 | 第27-28页 |
1.3.2 民族工艺类 | 第28-29页 |
1.3.3 文化创意类 | 第29-3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元素的提取与运用 | 第31-46页 |
2.1 国内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元素价值提炼 | 第31-33页 |
2.1.1 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结合 | 第31-32页 |
2.1.2 传统文化与创意理念再造 | 第32-33页 |
2.2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元素的提取 | 第33-39页 |
2.2.1 地域文化元素提取 | 第34-35页 |
2.2.2 历史文物元素提取 | 第35-38页 |
2.2.3 民族文化元素提取 | 第38-39页 |
2.3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元素的运用 | 第39-45页 |
2.3.1 服饰图案与造型运用 | 第39-41页 |
2.3.2 文物整体与局部运用 | 第41-43页 |
2.3.3 民族风情植入与运用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创意应用与内容表达 | 第46-58页 |
3.1 文创产品的创意应用 | 第46-53页 |
3.1.1 意象符号化 | 第46-49页 |
3.1.2 风格个性化 | 第49-50页 |
3.1.3 文化意蕴化 | 第50-52页 |
3.1.4 功能生活化 | 第52-53页 |
3.2 文创产品的内容表达 | 第53-57页 |
3.2.1 文化象征映射 | 第53-54页 |
3.2.2 叙事情节传递 | 第54-55页 |
3.2.3 历史渊源延伸 | 第55-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审美特征 | 第58-70页 |
4.1 “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 第58-62页 |
4.1.1 多层次的功能美 | 第58-60页 |
4.1.2 有意味的形式美 | 第60-62页 |
4.2 “材质与肌理”的自然结合 | 第62-64页 |
4.2.1 现代质感的材质美 | 第62-63页 |
4.2.2 深邃素雅的肌理美 | 第63-64页 |
4.3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审美追求 | 第64-69页 |
4.3.1 认同文化理想与身份的规律 | 第65-66页 |
4.3.2 传递民族文化与情感的目的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延伸策略与发展对策 | 第70-79页 |
5.1 文创产品基于文化元素的延伸策略 | 第70-74页 |
5.1.1 原生文化内涵的创意与赋性 | 第70-72页 |
5.1.2 深层文化意义的思考与关注 | 第72-73页 |
5.1.3 经典元素保留与动态式创新 | 第73-74页 |
5.2 文创产品的发展对策探讨 | 第74-78页 |
5.2.1 艺术与科技的联姻:多元文化与科技融合 | 第74-76页 |
5.2.2 跨界融合艺术服务:文创产品互动与体验 | 第76-77页 |
5.2.3 “互联网+”推动艺术消费:提升文创产品附加值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语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附录1.内蒙古博物院文创产品文化元素对应馆藏文物一览表 | 第86-90页 |
附录2.内蒙古博物院文化创意类产品一览表 | 第90-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