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1.1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1.2 土壤酸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3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松嫩平原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变 | 第18-33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2.1 地点描述 | 第18-19页 |
2.2.2 数据来源 | 第19-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2.3.1 黑土区种植结构调整现状 | 第22-24页 |
2.3.2 黑土区大豆玉米产量效益变化 | 第24-25页 |
2.3.3 黑土区大豆玉米生产方式变化 | 第25-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黑土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第33-45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地点描述 | 第33页 |
3.2.2 样本采集 | 第33-34页 |
3.2.3 土壤有机碳储存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3.2.4 各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变化贡献的量化方法 | 第35页 |
3.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3.3.1 黑土区土壤有机碳变化 | 第35-38页 |
3.3.2 黑土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2页 |
3.3.3 影响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贡献评价 | 第42页 |
3.4 讨论 | 第42-44页 |
3.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黑土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壤酸化影响 | 第45-57页 |
4.1 前言 | 第45-4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4.2.1 试验地点 | 第46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4.2.3 酸化潜力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54页 |
4.3.1 黑土区土壤pH变化 | 第48-49页 |
4.3.2 pH变化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4.3.3 净土壤H+通量与土壤pH之间的关系 | 第53-54页 |
4.4 讨论 | 第54-56页 |
4.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黑土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克山县为例 | 第57-78页 |
5.1 前言 | 第5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5.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7-58页 |
5.2.2 土壤侵蚀模型 | 第58-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5页 |
5.3.1 研究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及等级划分 | 第61-67页 |
5.3.2 研究区域侵蚀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5.3.3 种植结构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分析 | 第69-74页 |
5.3.4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系统土壤侵蚀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5.4 讨论 | 第75-76页 |
5.5 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综合讨论与主要结论 | 第78-88页 |
6.1 综合讨论 | 第78-85页 |
6.1.1 松嫩平原黑土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土壤质量综合效益 | 第78-82页 |
6.1.2 松嫩平原黑土区作物系统优化技术措施 | 第82-84页 |
6.1.3 松嫩平原黑土区种植结构调整对策和建议 | 第84-85页 |
6.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86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