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郑州沿黄河南岸景观生态空间优化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选题背景第12-14页
        1.1.1 区域建设开发提速,开发与保护冲突较大第12-13页
        1.1.2 区域生态空间保护和生态功能开发亟待协调第13页
        1.1.3 指导郑州沿黄河地区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第13页
        1.1.4 其他省份沿黄河地区开发先进经验与案例的示范作用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页
    1.3 研究内容和重点第14-15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重点第15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4.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2 相关研究综述第18-33页
    2.1 景观生态学研究综述第18-20页
        2.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第18页
        2.1.2 景观生态学主要理论第18-19页
        2.1.3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第19-20页
    2.2 景观生态规划相关研究第20-22页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第20-21页
        2.2.2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第21-22页
    2.3 相关规划方法综述第22-28页
        2.3.1 生态适宜性评价第23-24页
        2.3.2 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第24-25页
        2.3.3 景观安全格局评价第25-27页
        2.3.4 景观视觉评价第27-28页
    2.4 沿黄河地区相关研究第28-30页
        2.4.1 沿黄河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第28-29页
        2.4.2 沿黄河地区景观生态演变研究第29-30页
        2.4.3 沿黄河地区生态规划与环境治理研究第30页
    2.5 总结与启示第30-33页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第33-40页
    3.1 研究区域基本情况第33-36页
        3.1.1 自然地理特征第33-35页
        3.1.2 景观类型特征第35-36页
        3.1.3 产业空|、司分布第36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36-39页
        3.2.1 DEM数据处理第36-37页
        3.2.2 遥感信息数据提取第37-39页
        3.2.3 其他图件数据提取第39页
        3.2.4 文字资料数据提取第39页
    3.3 技术平台第39-40页
4 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第40-75页
    4.1 区域空间特征与问题总结第40-48页
        4.1.1 区域空间分区与现状第40-41页
        4.1.2 区域景观格局研究第41-46页
        4.1.3 空间特征总结第46-47页
        4.1.4 空间问题分析第47-48页
    4.2 生态敏感性评价与分区第48-55页
        4.2.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第48-49页
        4.2.2 分项评价第49-53页
        4.2.3 综合评价分区第53-54页
        4.2.4 区域分区管控建议第54-55页
    4.3 生态空间结构分析第55-61页
        4.3.1 模型构建与应用第55-57页
        4.3.2 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第57-59页
        4.3.3 生态空间结构分析第59-61页
    4.4 景观特色区域提炼第61-75页
        4.4.1 景色质量评价第61-67页
        4.4.2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第67-69页
        4.4.3 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分析第69-75页
5 景观生态空间优化第75-88页
    5.1 景观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第75-76页
        5.1.1 一廊第75-76页
        5.1.2 三片第76页
        5.1.3 多源第76页
        5.1.4 多带第76页
    5.2 景观生态要素体系优化第76-83页
        5.2.1 湿地第77-79页
        5.2.2 流域第79-80页
        5.2.3 森林第80-81页
        5.2.4 农田第81-83页
    5.3 景观生态功能分区引导第83-88页
        5.3.1 休闲观光类第84-85页
        5.3.2 生态涵养类第85-86页
        5.3.3 农林生产类第86-8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6.1 结论第88-89页
    6.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5页
作者简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静钻根植竹节桩抗压与抗拔承载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枸杞种植条件下微咸水滴灌水氮互作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