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百合固金汤加味治疗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肺肾阴虚证)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表第6-9页
引言第9-12页
临床研究第12-45页
    1 病例选择第12-15页
        1.1 受试者选择第12-14页
            1.1.1 西医诊断标准第12页
            1.1.2 中医诊断标准第12-13页
            1.1.3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第13页
            1.1.4 纳入标准第13-14页
            1.1.5 排除标准第14页
            1.1.6 剔除和脱落标准第14页
            1.1.7 退出标准第14页
            1.1.8 中止试验标准第14页
        1.2 一般资料第14-15页
    2 治疗方案第15-17页
        2.1 观察药物第15-16页
        2.2 试验方法第16-17页
            2.2.1 总体设计第16页
            2.2.2 试验药品规格第16页
            2.2.3 给药方法第16页
            2.2.4 疗程第16-17页
    3 观察指标第17页
        3.1 基本资料观察指标第17页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第17页
        3.3 疗效观察指标第17页
        3.4 观察时间点第17页
    4 疗效评价标准第17-20页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第17-18页
        4.2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第18页
        4.3 胸部CT结果评价标准第18页
        4.4 肺功能疗效评价第18-19页
        4.5 不良事件第19-20页
            4.5.1 不良事件记录第19页
            4.5.2 严重程度判断第19页
            4.5.3 判断不良事件与是否是百合固金汤加味造成的关系第19页
            4.5.4 发生不良反应事件后的处理措施第19-20页
    5 统计学方法第20页
    6 伦理方面第20页
    7 研究统计结果第20-31页
        7.1 基线资料统计结果第20-25页
            7.1.1 人口学特征分析第20-22页
            7.1.2 生命体征统计学分析第22-23页
            7.1.3 入组治疗前两组安全性指标监测第23-24页
            7.1.4 入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第24页
            7.1.5 入组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分级比较第24-25页
            7.1.6 受试者依从性分析第25页
            7.1.7 治疗前总结第25页
        7.2 病例分布第25页
        7.3 疗效性分析第25-31页
            7.3.1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结果第26页
            7.3.2 中医单项症状(主症)疗效结果第26-27页
            7.3.3 肺部病灶(胸部CT)疗效结果第27-28页
            7.3.4 肺功能疗效结果第28页
            7.3.5 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第28页
            7.3.6 治疗后安全性指标监测第28-29页
            7.3.7 疗效总结第29-31页
    8 讨论第31-43页
        8.1 现代医学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研究第31-34页
            8.1.1 定义第31页
            8.1.2 病原学第31-32页
            8.1.3 临床表现第32页
            8.1.4 NTM肺病总体治疗原则第32-34页
        8.2 中医对肺痨的认识第34-36页
            8.2.1 中医认识肺痨的过程第34页
            8.2.2 肺痨的辩证论治第34-35页
            8.2.3 近代医家对肺痨的临床研究第35-36页
        8.3 百合固金汤加味的立方依据第36-37页
        8.4 百合固金汤加味组方方义分析第37页
        8.5 百合固金汤加味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第37-43页
        8.6 试验结果分析第43页
    9 结论第43页
    10 问题与展望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4页
附件1第54-55页
附件2第55-61页
附件3第61-78页
文献综述第78-92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292例卵巢储备功能不良患者的月经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