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现实意义第10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1 关于协同治理相关理论研究第11-12页
        1.3.2 关于区域合作协同治理研究第12页
        1.3.3 关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第12-13页
    1.4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1 关于治理的定义及内涵研究第14-15页
        1.4.2 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研究第15页
    1.5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6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第17-22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7-20页
        2.1.1 生态环境第17-18页
        2.1.2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第18页
        2.1.3 协同治理第18-20页
        2.1.4 多中心治理第20页
    2.2 相关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公共产品理论第20-21页
        2.2.2 外部效应理论第21页
        2.2.3 集体行动理论第21-22页
第3章 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2-28页
    3.1 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第22-24页
        3.1.1 已构建开放的协同治理系统第22-23页
        3.1.2 已形成多样化的协同治理策略组合第23页
        3.1.3 已增加文化制度结构的适应性第23-24页
        3.1.4 已建立网络化协同机制第24页
    3.2 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第24-28页
        3.2.1 地方政府间的协同治理无法应对我国整体生态环境问题第24-25页
        3.2.2 企业缺乏参与环境治理的激励因素第25-27页
        3.2.3 民间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薄弱第27-28页
第4章 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第28-33页
    4.1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协同障碍第28-31页
        4.1.1 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和财权不均衡第28-30页
        4.1.2 地方政府间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联防机制不完善第30-31页
    4.2 企业与政府的协同障碍第31-32页
        4.2.1 治理手段单一导致企业与政府协作困难第31页
        4.2.2 生态治理融资渠道单一第31-32页
    4.3 公众与政府的协同障碍第32-33页
        4.3.1 末端管理延缓治理效果第32页
        4.3.2 信息不对称造成公众难以了解真实信息第32页
        4.3.3 环保NGO自身能力薄弱第32-33页
第5章 完善我国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对策建议第33-40页
    5.1 完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间协作机制第33-36页
        5.1.1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间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事权与财权第33-35页
        5.1.2 完善地方政府环保联防联治机制第35-36页
        5.1.3 转变相对滞后的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第36页
    5.2 健全企业与政府间的协作机制第36-38页
        5.2.1 注重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健全污染企业准入及引退机制第36-37页
        5.2.2 拓宽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融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第37-38页
    5.3 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我国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第38-40页
        5.3.1 增加公众参加方式,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权第38-39页
        5.3.2 推进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增多公民保护权益的方式第39页
        5.3.3 完善环保NGO政策及资金扶持第39-40页
第6章 结语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作者简介第45-4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直接氧化燃煤烟气中气态零价汞的研究
下一篇:山西运城盆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