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化学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11页 |
1.2 化学调控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第11-16页 |
1.2.1 化学调控对大豆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2 化学调控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3 化学调控对大豆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4 烯效唑和细胞分裂素对大豆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5 萘乙酸对大豆的影响 | 第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1.3 小区设计 | 第19页 |
2.1.4 用药量 | 第19-21页 |
2.2 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取样方法 | 第21页 |
2.2.2 叶片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1页 |
2.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2.2.4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2页 |
2.2.5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2.6 叶片还原糖的测定 | 第23页 |
2.2.7 叶片总糖的测定 | 第23页 |
2.2.8 大豆形态指标测定 | 第23-24页 |
2.2.9 抗倒伏性测定 | 第24页 |
2.2.10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55页 |
3.1 不同调节剂对叶片中POD活性的影响 | 第25-28页 |
3.2 不同调节剂对叶片中CAT活性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 不同调节剂对叶片中SOD活性的影响 | 第31-34页 |
3.4 不同调节剂对叶片中还原糖的影响 | 第34-37页 |
3.5 不同调节剂对叶片中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3.6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 第40-41页 |
3.7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基部第三节茎秆长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3.8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茎秆抗折力的影响 | 第43-47页 |
3.9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茎秆穿刺力的影响 | 第47-50页 |
3.10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 | 第50-55页 |
4 讨论 | 第55-59页 |
4.1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1 对大豆保护酶的影响 | 第55-56页 |
4.1.2 对大豆同化物的影响 | 第56页 |
4.2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倒伏性状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1 对大豆形态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 对大豆茎秆力学的影响 | 第57页 |
4.3 不同剂量调节剂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57-59页 |
5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个人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