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爆破振动理论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2 爆破振动传播衰减规律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爆破振动的安全判据及标准 | 第14-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爆破振动理论及爆破荷载简化 | 第18-24页 |
2.1 爆破振动理论 | 第18-21页 |
2.1.1 爆破碎岩机理 | 第18-20页 |
2.1.2 爆炸冲击荷载及冲击波应力参数 | 第20-21页 |
2.2 爆破荷载简化计算模型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及隧道开挖爆破设计 | 第24-33页 |
3.1 红石门隧道的工程概况 | 第24-26页 |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4页 |
3.1.2 研究区地形地貌 | 第24-25页 |
3.1.3 无人机地形图测绘 | 第25-26页 |
3.2 红石门隧道自然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26-27页 |
3.2.1 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 | 第26页 |
3.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页 |
3.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26-27页 |
3.3 红石门隧道爆破开挖设计 | 第27-29页 |
3.3.1 隧道基本设计参数 | 第27-28页 |
3.3.2 隧道爆破开挖方法和爆破参数 | 第28-29页 |
3.4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29-32页 |
3.4.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 第30-31页 |
3.4.2 单轴抗拉强度 | 第31页 |
3.4.3 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隧道开挖爆破对古长城影响分析 | 第33-49页 |
4.1 爆破荷载计算模型 | 第33-42页 |
4.1.1 首段掏槽孔的爆破荷载计算 | 第34-39页 |
4.1.2 第二段掏槽孔爆破荷载计算 | 第39-42页 |
4.2 爆破振动安全标准的确定 | 第42-44页 |
4.3 隧道爆破模型的建立及爆破荷载的施加 | 第44页 |
4.4 隧道开挖爆破振动衰减规律分析 | 第44-48页 |
4.4.1 竖直z方向最大振幅V_(zmax)的衰减规律 | 第46-47页 |
4.4.2 水平y方向最大振幅V_(ymax)的衰减规律 | 第47页 |
4.4.3 水平x方向最大振幅V_(xmax)的衰减规律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隧道开挖爆破导致的长城地基振动 | 第49-64页 |
5.1 隧道开挖爆破振动作用下不同位置长城地基动力响应 | 第49-51页 |
5.2 爆破震源的辐射特征及爆破振动方式 | 第51-53页 |
5.3 掘进过程中隧道开挖爆破产生的长城地基振动 | 第53-63页 |
5.4 隧道开挖爆破振动作用下的长城安全性评价 | 第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与建议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1:FLAC~(3D)模拟首段掏槽孔爆破施加力点坐标及对应的力 | 第71-72页 |
附录 2:FLAC~(3D)模拟第二段掏槽孔爆破施加力点坐标及对应的力(续表) | 第72页 |
附件 3:长城正上方纵向监测点坐标一览表 | 第72-73页 |
附件 4:长城地基监测点坐标一览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