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挂绿湖片区水环境规划方案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水环境规划相关理论 | 第19-32页 |
2.1 水系研究 | 第19-22页 |
2.1.1 水系格局理论 | 第19-20页 |
2.1.2 城市发展与水系的分析 | 第20-21页 |
2.1.3 GIS水安全格局分析 | 第21-22页 |
2.2 水环境提升 | 第22-24页 |
2.2.1 源头治理 | 第22-23页 |
2.2.2 内源治理 | 第23页 |
2.2.3 生态修复 | 第23-24页 |
2.2.4 其他措施 | 第24页 |
2.3 雨水控制与利用 | 第24-27页 |
2.3.1 初雨截留 | 第24-25页 |
2.3.2 雨水处理 | 第25-26页 |
2.3.3 雨水利用方式 | 第26-27页 |
2.4 水安全体系 | 第27-30页 |
2.4.1 防洪排涝相关理论 | 第27-28页 |
2.4.2 雨洪规划概述 | 第28-29页 |
2.4.3 海绵城市理念 | 第29-30页 |
2.5 生态水景观 | 第30-31页 |
2.5.1 水景观的可持续性 | 第30页 |
2.5.2 水生态景观的美学 | 第30-31页 |
2.6 小节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广州增城区地理与水系分析 | 第32-51页 |
3.1 广州市增城区概况 | 第32-34页 |
3.1.1 地理位置 | 第32-33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3-34页 |
3.1.3 气候特征 | 第34页 |
3.2 增城区水环境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34-43页 |
3.2.1 水资源数量及质量 | 第34-39页 |
3.2.2 生态水景观 | 第39-40页 |
3.2.3 现状河涌水质摸查数据 | 第40-42页 |
3.2.4 河涌水体水质下降的根源及治理措施 | 第42-43页 |
3.3 增城区水利设施概况及现存问题 | 第43-50页 |
3.3.1 水系构成 | 第43-45页 |
3.3.2 主要水利设施现状 | 第45-46页 |
3.3.3 近期出现的主要洪涝灾害及原因分析 | 第46-48页 |
3.3.4 现状防洪排涝体系问题 | 第48-50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增城区挂绿湖片区水环境规划方案 | 第51-99页 |
4.1 规划方案背景 | 第51-63页 |
4.1.1 规划建设必要性 | 第51-52页 |
4.1.2 海绵城市建设趋势 | 第52-53页 |
4.1.3 规划定位要求 | 第53-55页 |
4.1.4 总体背景 | 第55-57页 |
4.1.5 现状概况 | 第57-62页 |
4.1.6 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 第62-63页 |
4.2 水系水资源分析 | 第63-70页 |
4.2.1 水系演变 | 第63-66页 |
4.2.2 水资源情况 | 第66页 |
4.2.3 雨水面源污染分析 | 第66-68页 |
4.2.4 水安全措施 | 第68-70页 |
4.3 水质水环境提升规划 | 第70-78页 |
4.3.1 污水处理规划 | 第70-72页 |
4.3.2 引水工程规划 | 第72-76页 |
4.3.3 水生态修复规划 | 第76-78页 |
4.4 初雨污染控制规划 | 第78-81页 |
4.4.1 初雨集中处理规划 | 第78-79页 |
4.4.2 初雨分散生态处理规划 | 第79-81页 |
4.5 雨水收集利用规划 | 第81-89页 |
4.5.1 设计定位 | 第81-83页 |
4.5.2 构思布局 | 第83-84页 |
4.5.3 建造结构设计 | 第84-85页 |
4.5.4 管网规划 | 第85-89页 |
4.6 水安全规划 | 第89-95页 |
4.6.1 防洪总体布局 | 第89-90页 |
4.6.2 防洪工程规划 | 第90-93页 |
4.6.3 排涝分区规划 | 第93页 |
4.6.4 规划蓝绿控制线保障城市安全 | 第93-95页 |
4.7 生态水景观规划 | 第95-98页 |
4.7.1 城市风貌设计 | 第95-96页 |
4.7.2 植物设计 | 第96-97页 |
4.7.3 灯光设计 | 第97-98页 |
4.8 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2页 |
5.1 基本结论 | 第99-100页 |
5.2 规划反思 | 第100-101页 |
5.3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附录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