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 前言 | 第12-15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15-27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 2.3 实验结果 | 第19-27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27-32页 |
| 3.1 中医、朝医学有关肝郁脾虚证的理论 | 第27-28页 |
| 3.2 关于模型的制备 | 第28-29页 |
| 3.3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29页 |
| 3.4 客观指标的选择 | 第29-30页 |
| 3.5 香附子八物汤的药物组成分析及选方依据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综述 | 第34-51页 |
| 综述一 胃动素、胃泌素、胃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 1.1 胃动素 | 第34-35页 |
| 1.2 胃泌素 | 第35-37页 |
| 1.3 胃蛋白酶 | 第37-38页 |
| 综述二 肝郁脾虚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 第38-48页 |
| 2.1 肝郁脾虚证的造模方法 | 第38-41页 |
| 2.2 肝郁脾虚证的研究进展 | 第4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