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制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一、案例样本概述 | 第14-17页 |
(一) 案例样本取得 | 第14-15页 |
(二) 案例样本分析 | 第15-16页 |
1. 按照审理程序的分类 | 第15页 |
2. 按照争议类型的分类 | 第15-16页 |
3. 按照法院对规范性文件适用情况的分类 | 第16页 |
(三)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二、规范性文件的界定 | 第17-22页 |
(一) 规范性文件的含义 | 第17-18页 |
(二) 规范性文件的外延 | 第18-19页 |
(三) 司法实践中的可附带审查规范性文件 | 第19-22页 |
三、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法理分析 | 第22-28页 |
(一) 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 权力制衡理论 | 第22-23页 |
2. 最后防线理论 | 第23页 |
3. 诉权最大化理论 | 第23页 |
(二) 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的规范依据 | 第23-24页 |
1. 宪法依据 | 第24页 |
2. 行政行为司法审查权的内在要求 | 第24页 |
(三)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确立 | 第24-28页 |
1. 附带审查模式的立法选择 | 第25页 |
2. 选择附带审查模式的原因 | 第25-28页 |
四、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展开 | 第28-42页 |
(一) 对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及其权限的审查 | 第28-31页 |
1. 享有规范性文件制定权的主体 | 第28-29页 |
2. 法院对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认定 | 第29-31页 |
(二) 对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的审查 | 第31-35页 |
1. 制定程序是否应当纳入审查的探讨 | 第32-33页 |
2. 现行的立法状况 | 第33-35页 |
(三) 对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审查 | 第35-42页 |
1. 基于案例样本的分析 | 第35-36页 |
2. 全面审查还是部分审查 | 第36-37页 |
3. 是否仅限于合法性审查 | 第37-42页 |
五、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法律后果 | 第42-46页 |
(一) 附带审查法律后果的立法选择 | 第42页 |
(二) 附带审查结论效力的三种学说 | 第42-44页 |
1. 个案不予适用说 | 第42-43页 |
2. 普遍不予适用说 | 第43-44页 |
3. 自此无效说 | 第44页 |
(三) 基于案例样本的分析 | 第44-46页 |
六、立法建议与展望 | 第46-51页 |
(一) 法院对申请不明确的相对人负有提醒义务 | 第46-47页 |
(二) 建立法院驳回审查的统一标准 | 第47页 |
(三)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 第47-48页 |
(四) 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纳入附带审查范围 | 第48-51页 |
七、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