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分析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4 研究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2.4 研究区概况 | 第19-25页 |
2.4.1 自然资源条件 | 第20-24页 |
2.4.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页 |
2.4.3 榆林市生态环境问题 | 第24-25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析 | 第26-57页 |
3.1 市域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6-37页 |
3.1.1 土地数量变化 | 第26-28页 |
3.1.2 土地结构变化 | 第28-29页 |
3.1.3 土地利用动态度 | 第29-30页 |
3.1.4 土地利用转移 | 第30-34页 |
3.1.5 土地分类指数 | 第34-36页 |
3.1.6 土地利用程度 | 第36-37页 |
3.2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分析 | 第37-51页 |
3.2.1 土地数量变化 | 第37-45页 |
3.2.2 南北六县土地结构变化 | 第45-47页 |
3.2.3 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 | 第47-51页 |
3.2.4 土地利用程度 | 第51页 |
3.3 植被覆盖时空分析 | 第51-53页 |
3.4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对比分析 | 第53-57页 |
第四章 榆林市生态安全评价 | 第57-75页 |
4.1 生态安全理论与方法介绍 | 第57-63页 |
4.1.1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 | 第57-58页 |
4.1.2 能值理论介绍 | 第58-59页 |
4.1.3 模型构建 | 第59-63页 |
4.2 2000-2010年承载力计算结果 | 第63-64页 |
4.3 2000-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 | 第64-69页 |
4.3.1 生态生产性土地足迹 | 第64-67页 |
4.3.2 生态生产性土地足迹结构 | 第67-68页 |
4.3.3 人均GDP万元生态足迹 | 第68页 |
4.3.4 地均GDP万元生态足迹 | 第68-69页 |
4.4 2000-2010年生态安全分析 | 第69-75页 |
4.4.1 生态赤字/盈余 | 第69-70页 |
4.4.2 生态压力指数 | 第70-71页 |
4.4.3 生态协调度 | 第71-72页 |
4.4.4 生态足迹多样性 | 第72-73页 |
4.4.5 系统发展能力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5-81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研究特色与不足之处 | 第76-77页 |
5.3 问题与建议 | 第77-79页 |
5.4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