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传统聚落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7页 |
1.1.2 地域背景 | 第7-8页 |
1.1.3 保护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8-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5.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6 相关研究理论 | 第15-16页 |
1.6.1 宁德传统聚落 | 第15-16页 |
1.6.2 宁德传统民居 | 第16页 |
1.6.3 民居传统形态 | 第16页 |
1.7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第16-18页 |
1.7.1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7.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宁德历史研究述评 | 第19-26页 |
2.1 宁德历史沿革 | 第19页 |
2.2 宁德地域界定 | 第19页 |
2.3 宁德建筑研究的时间界定 | 第19页 |
2.4 宁德社会三大文化表征 | 第19-21页 |
2.4.1 崇宗敬祖 | 第19-20页 |
2.4.2 崇文重教 | 第20页 |
2.4.3 多信仰并存 | 第20-21页 |
2.5 宁德建筑文化特色 | 第21-25页 |
2.5.1 建筑中的风水 | 第21-23页 |
2.5.2 建筑营造仪式 | 第23页 |
2.5.3 建筑技术特点 | 第23-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宁德传聚落形态 | 第26-47页 |
3.1 总体布局 | 第26-34页 |
3.1.1 聚落选址 | 第26-28页 |
3.1.2 空间形态 | 第28-32页 |
3.1.3 构成要素 | 第32-34页 |
3.2 聚落组团 | 第34-42页 |
3.2.1 建筑 | 第34-38页 |
3.2.2 院落 | 第38-39页 |
3.2.3 里坊 | 第39-42页 |
3.3 街巷 | 第42-45页 |
3.4 景观要素 | 第45页 |
3.4.1 水 | 第45页 |
3.4.2 山川 | 第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宁德传统建筑形态 | 第47-71页 |
4.1 宁德建筑类型 | 第47页 |
4.2 宁德建筑类型 | 第47-50页 |
4.3 宁德建筑空间构成 | 第50-59页 |
4.3.1 厅堂空间 | 第50-52页 |
4.3.2 庭院空间 | 第52-54页 |
4.3.3 檐廊空间 | 第54-57页 |
4.3.4 起居空间 | 第57-59页 |
4.4 建筑结构特色 | 第59-63页 |
4.4.1 木构架形式多样 | 第59-63页 |
4.4.2 双层坡顶的运用 | 第63页 |
4.5 材料及围护结构 | 第63-68页 |
4.6 常见的屋顶形式 | 第68-7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宁德建筑装饰细部处理 | 第71-86页 |
5.1 门楼的主要类别和装饰特征 | 第71-81页 |
5.2 马头墙 | 第81-82页 |
5.3 梁架雕饰 | 第82-84页 |
5.4 柱础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1、晓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95-96页 |
2、楼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96-97页 |
3、霍童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97-98页 |
4、坦洋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98-99页 |
5、西昆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99-100页 |
6、廉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100-101页 |
7、双溪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101-102页 |
8、西浦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