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无机化学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碳和硅)及其化合物论文--碳C论文

一氧化碳—缺陷石墨烯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和性质第9-10页
    1.2 石墨烯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第11-14页
        1.3.1 储氢材料第12页
        1.3.2 纳米电子器件第12页
        1.3.3 液晶显示器材料第12页
        1.3.4 蓄电池材料第12-13页
        1.3.5 气敏性元件材料第13-14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14-15页
第二章 计算理论和方法第15-27页
    2.1 量子多体问题第16-19页
        2.1.1 薛定谔方程第16-17页
        2.1.2 求解薛定谔方程的三种近似第17-19页
    2.2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第19-21页
        2.2.1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第19页
        2.2.2 交换关联函数第19-21页
        2.2.3 密度泛函理论的应用第21页
    2.3 能带结构的计算方法第21-26页
        2.3.1 紧束缚近似第22页
        2.3.2 近自由电子近似第22页
        2.3.3 平面波法第22-24页
        2.3.4 正交化平面波法第24-25页
        2.3.5 赝势法第25页
        2.3.6 缀加平面波法第25-26页
    2.4 本论文所用的计算软件及计算方法第26-27页
第三章 石墨烯和缺陷石墨烯对CO的吸附第27-34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构建第28-29页
        3.2.1 计算方法第28页
        3.2.2 模型构建第28-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33页
        3.3.1 CO吸附位置和取向的确定第29-31页
        3.3.2 CO吸附对石墨烯导电性的影响第31-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石墨烯和锂掺杂石墨烯对CO的吸附第34-45页
    4.1 引言第34页
    4.2 计算方法与流程第34-35页
        4.2.1 计算方法第34-35页
        4.2.2 计算流程第3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5-43页
        4.3.1 锂掺杂对石墨烯结构的影响第35-37页
        4.3.2 CO吸附对石墨烯和锂掺杂石墨烯结构的影响第37-38页
        4.3.3 CO在石墨烯和锂掺杂石墨烯上吸附取向的确定第38页
        4.3.4 CO吸附对石墨烯导电性的影响第38-43页
        4.3.5 锂掺杂石墨烯高效吸附CO的机理解释第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五章 空位石墨烯和锂掺杂空位石墨烯的吸附行为第45-55页
    5.1 引言第45页
    5.2 计算流程第45-46页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6-54页
        5.3.1 锂掺杂对空位石墨烯的影响第46-47页
        5.3.2 CO吸附对空位石墨烯和锂掺杂空位石墨烯结构的影响第47-48页
        5.3.3 CO在空位石墨烯和锂掺杂空位石墨烯上吸附取向的确定第48-49页
        5.3.4 CO吸附对石墨烯导电性的影响第49-53页
        5.3.5 锂掺杂石墨烯高效吸附CO的机理解释第53-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LC与组态王的DCS配料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三维碳纳米纤维负载过渡金属及其氧化物复合电催化剂用于高效氧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