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病理学论文--病理过程论文--炎症论文

草鱼白细胞介素1β诱导表达的负调控机制及其在炎症反应中的意义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哺乳动物IL-1β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第15-17页
        1.1.1 IL-1β与炎症反应第15-16页
        1.1.2 IL-1β与免疫细胞第16-17页
        1.1.3 IL-1β基因敲除小鼠的免疫功能变化第17页
    1.2 哺乳动物IL-1β的诱导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第17-22页
        1.2.1 IL-1β的成熟过程与信号传导第17-19页
        1.2.2 哺乳动物炎症反应中IL-1β的诱导表达机制第19-20页
        1.2.3 哺乳动物IL-1β的负调控机制第20-22页
    1.3 鱼类IL-1β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1.4 本项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1.5 论文研究思路第24-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33页
    2.1 实验动物第26页
    2.2 RNA的提取第26页
    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26页
    2.4 部分cDNA序列的克隆第26-27页
    2.5 cDNA序列的 3’-和 5’-RACE克隆第27页
    2.6 草鱼头肾白细胞(HKL)的分离制备第27-28页
    2.7 嗜水气单胞菌草鱼活体感染实验第28页
    2.8 荧光定量PCR第28页
    2.9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28-30页
        2.9.1 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第28-29页
        2.9.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29页
        2.9.3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29-30页
    2.10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第30页
    2.11 抗体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第30页
    2.12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第30-31页
    2.13 细胞活性检测第31页
    2.14 基于ELISA的体外蛋白结合实验第31页
    2.1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1页
    2.16 统计学方法第31-33页
第三章 炎症条件下草鱼IL-1Β的诱导表达第33-43页
    3.1 概述第33-3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3.2.1 实验材料第34页
        3.2.2 草鱼IL-1β的基因克隆第34-35页
            3.2.2.1 部分草鱼IL-1β cDNA序列的克隆第34页
            3.2.2.2 IL-1β cDNA序列的 3’-和 5’-RACE克隆第34-35页
        3.2.3 草鱼IL-1β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第35页
        3.2.4 草鱼IL-1β的体外诱导表达第35页
        3.2.5 草鱼IL-1β体内感染下的诱导表达第35页
        3.2.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5页
        3.2.7 统计学方法第35页
    3.3 结果第35-41页
        3.3.1 草鱼IL-1β cDNA的序列与结构分析第35-39页
        3.3.2 草鱼IL-1β的组织分布第39-40页
        3.3.3 草鱼IL-1β的体外诱导表达第40-41页
        3.3.4 草鱼IL-1β体内感染下的诱导表达第41页
    3.4 讨论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草鱼IL-1Β的自我诱导表达第43-52页
    4.1 概述第43-4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4.2.1 实验材料第44页
        4.2.2 草鱼IL-1β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44页
            4.2.2.1 草鱼IL-1β表达载体(pET30a(+)-IL-1β)的构建第44页
            4.2.2.2 重组草鱼IL-1β蛋白的表达第44页
            4.2.2.3 重组草鱼IL-1β蛋白的纯化第44页
        4.2.3 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标记第44-45页
        4.2.4 重组草鱼IL-1β的活性鉴定第45页
        4.2.5 草鱼IL-1β多克隆抗体的鉴定第45页
        4.2.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45页
        4.2.7 统计学方法第45页
    4.3 结果第45-50页
        4.3.1 草鱼IL-1β的重组表达第45-46页
        4.3.2 重组草鱼IL-1β蛋白的活性鉴定第46-47页
        4.3.3 草鱼IL-1β多克隆抗体的鉴定第47-48页
        4.3.4 重组草鱼IL-1β蛋白对自身的诱导表达及其信号通路第48-50页
    4.4 讨论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五章 草鱼IL-1 受体II的分离鉴定及其对IL-1β诱导表达的负调控作用第52-66页
    5.1 概述第52-5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2.1 实验材料第53页
        5.2.2 基因克隆第53-54页
            5.2.2.1 部分草鱼IL-1RII cDNA序列的克隆第53页
            5.2.2.2 IL-1RII cDNA序列的 3’-和 5’-RACE克隆第53-54页
        5.2.3 草鱼IL-1RII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第54页
        5.2.4 草鱼IL-1RII在炎症反应下的诱导表达第54页
        5.2.5 重组草鱼IL-1β对IL-1RII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信号通路第54页
        5.2.6 草鱼IL-1RII胞外区的原核表达与纯化第54-55页
            5.2.6.1 草鱼IL-1RII表达载体(pGEX-4T1IL-1RII)的构建第54-55页
            5.2.6.2 重组草鱼IL-1RII蛋白的表达第55页
            5.2.6.3 重组草鱼IL-1RII蛋白的纯化第55页
        5.2.7 重组草鱼IL-1RII与重组草鱼IL-1β的体外结合实验第55页
        5.2.8 重组草鱼IL-1RII对IL-1β自身诱导表达的影响第55页
        5.2.9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5页
        5.2.10 统计学方法第55页
    5.3 结果第55-64页
        5.3.1 草鱼IL-1RII cDNA的结构与序列分析第55-59页
        5.3.2 IL-1RII的组织分布第59页
        5.3.3 草鱼IL-1RII在炎症反应下的诱导表达第59-60页
        5.3.4 重组草鱼IL-1β对IL-1RII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信号通路第60-61页
        5.3.5 草鱼IL-1RII胞外区的重组表达第61-62页
        5.3.6 重组草鱼IL-1RII胞外区与重组草鱼IL-1β的体外结合实验第62-63页
        5.3.7 重组草鱼IL-1RII对IL-1β自身诱导表达的影响第63-64页
    5.4 讨论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草鱼抑炎症因子对IL-1Β诱导表达的负调控作用第66-81页
    6.1 概述第66-67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6.2.1 实验材料第67页
        6.2.2 基因克隆第67页
            6.2.2.1 部分草鱼IL-1RI cDNA序列的克隆第67页
            6.2.2.2 部分草鱼IL-1RAcP cDNA序列的克隆第67页
        6.2.3 荧光定量PCR第67-68页
        6.2.4 抗体中和实验第68页
        6.2.5 IκB磷酸化的免疫印迹实验第68页
        6.2.6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8页
        6.2.7 统计学方法第68页
    6.3 结果第68-77页
        6.3.1 草鱼TGF-β1 在炎症反应下的诱导表达第68-69页
        6.3.2 重组草鱼IL-1β对TGF-β1 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第69-71页
        6.3.3 草鱼TGF-β1 的中和抗体延长IL-1β对自身基因的诱导表达第71-72页
        6.3.4 重组草鱼TGF-β1 降低草鱼IL-1β的自我诱导表达作用第72-73页
        6.3.5 重组TGF-β1 对重组IL-1β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第73-74页
        6.3.6 重组TGF-β1 对重组IL-1β诱导IL-1 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第74-75页
        6.3.7 IL-1β上调TGF-β1 受体ALK5的表达第75-76页
        6.3.8 IL-1β增强TGF-β1 信号通路第76-77页
        6.3.9 重组TGF-β1 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诱导IL-1β表达的影响第77页
    6.4 讨论第77-80页
    6.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10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00-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640层CT全肿瘤灌注成像在直肠癌灌注测量及生物学行为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桩基承台受力性能及承载力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