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1.2.1 概念及释义 | 第14-16页 |
1.2.1.1 标准、规范和规程 | 第14-15页 |
1.2.1.2 建筑能耗与建筑节能 | 第15-16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比较研究法 | 第17-18页 |
1.4.2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3 逻辑论证法 | 第18页 |
1.4.4 模拟计算法 | 第18-19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1.5.1 国内 | 第19-25页 |
1.5.2 美国 | 第25-31页 |
2.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简史 | 第31-66页 |
2.1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简史 | 第31-47页 |
2.1.1 从NBSIR 74-452到ASHRAE 90.75 | 第31-37页 |
2.1.2 ASHRAE 90 | 第37-42页 |
2.1.2.1 ASHRAE 90.1 | 第37-41页 |
2.1.2.2 ASHRAE 90.2 | 第41-42页 |
2.1.3 IECC | 第42-44页 |
2.1.4 标准的实施效果 | 第44-47页 |
2.2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发展简史 | 第47-64页 |
2.2.1 JGJ26 | 第47-56页 |
2.2.1.1 JGJ26-86 | 第48-53页 |
2.2.1.2 JGJ26-95 | 第53-55页 |
2.2.1.3 JGJ26-2010 | 第55-56页 |
2.2.2 JGJ134 | 第56-59页 |
2.2.2.1 标准制定的背景 | 第57-58页 |
2.2.2.2 标准的实施及成效 | 第58-59页 |
2.2.3 JGJ75 | 第59-61页 |
2.2.3.1 标准制定的背景 | 第60页 |
2.2.3.2 标准的实施效果 | 第60-61页 |
2.2.4 GB50189 | 第61-62页 |
2.2.5 GBXXXXX-2006 | 第62-6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3.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与实施机制比较 | 第66-104页 |
3.1 标准化制度 | 第66-72页 |
3.1.1 中国标准化制度 | 第66-68页 |
3.1.1.1 标准的分级和标准性质 | 第66-67页 |
3.1.1.2 标准化管理机构 | 第67-68页 |
3.1.2 美国的标准化制度 | 第68-72页 |
3.1.2.1 多元化标准体系 | 第68页 |
3.1.2.2 标准的管理 | 第68-71页 |
3.1.2.3 性能化标准 | 第71-72页 |
3.2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 | 第72-88页 |
3.2.1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 | 第72-80页 |
3.2.1.1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 第72-78页 |
3.2.1.2 地方标准 | 第78-80页 |
3.2.2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编制 | 第80-88页 |
3.2.2.1 两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机构 | 第80-81页 |
3.2.2.2 ASHRAE 90.1和IECC的编制 | 第81-88页 |
3.3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第88-102页 |
3.3.1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第89-92页 |
3.3.1.1 立法 | 第89页 |
3.3.1.2 行政 | 第89-90页 |
3.3.1.3 执行与监督 | 第90-92页 |
3.3.2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第92-102页 |
3.3.2.1 国会立法 | 第92-94页 |
3.3.2.2 标准的采用 | 第94-98页 |
3.3.2.3 技术援助 | 第98-99页 |
3.3.2.4 建筑规范官员制度 | 第99-10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4.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比较 | 第104-137页 |
4.1 中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 | 第106-125页 |
4.1.1 JGJ26标准的编制思路 | 第108-116页 |
4.1.1.1 JGJ26-86 | 第108-113页 |
4.1.1.2 JGJ26-95和-2010版的主要变化 | 第113-116页 |
4.1.2 JGJ134标准的编制思路 | 第116-119页 |
4.1.3 JGJ75标准的编制思路 | 第119-120页 |
4.1.4 GB50189-2005标准的编制思路 | 第120-125页 |
4.2 节能率目标的误读 | 第125-134页 |
4.2.1 基准能耗 | 第125页 |
4.2.2 实际能耗 | 第125-129页 |
4.2.3 节能率目标的分解 | 第129-131页 |
4.2.4 下一轮标准还应按照节能率目标编制吗? | 第131-134页 |
4.3 美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制思路 | 第134-1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5. 体形系数之辩 | 第137-158页 |
5.1 概念的定义 | 第138-140页 |
5.2 概念的实质 | 第140-142页 |
5.2.1 按照体形系数大小将建筑物分级 | 第140-141页 |
5.2.2 保证不同大小建筑物实现相同的节能率 | 第141-142页 |
5.3 体形系数限值的变化 | 第142-144页 |
5.4 体形系数的误区 | 第144-156页 |
5.4.1 体形系数与节能 | 第144-153页 |
5.4.2 体形系数对业主意味着什么 | 第153-1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6. 中美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达标途径的比较 | 第158-202页 |
6.1 中国的两种达标途径 | 第158-180页 |
6.1.1 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达标法 | 第159-174页 |
6.1.1.1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 第169-174页 |
6.1.2 性能化达标法 | 第174-180页 |
6.1.2.1 稳态计算方法 | 第174-175页 |
6.1.2.2 动态计算方法 | 第175-178页 |
6.1.2.3 武汉城市圈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 | 第178-180页 |
6.2 美国的ASHRAE 90.1标准中围护结构的三种达标途径 | 第180-192页 |
6.2.1 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法 | 第181-186页 |
6.2.2 围护结构权衡判断法 | 第186-189页 |
6.2.3 能耗成本综合评价法 | 第189-192页 |
6.3 美国IECC标准中的围护结构两种达标途径 | 第192-198页 |
6.4 中美标准两个典型气候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规定性指标比较 | 第198-20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01-202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202-206页 |
7.1 结论 | 第202-204页 |
7.2 建议 | 第204-206页 |
致谢 | 第206页 |
后记 | 第206-208页 |
图表目录 | 第208-210页 |
附录 | 第210-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