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植物系统论文

土壤氨基酸态氮对植物的氮营养贡献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

附件第3-7页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1 绪论第19页
1 植物有机营养研究进展第19-38页
    1.1 土壤中氨基酸的“源”、“库”及其形态第20-21页
    1.2 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第21-23页
        1.2.1 嗜氨基酸植物对氨基酸态氮的吸收第21-22页
        1.2.2 菌根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第22-23页
        1.2.3 植物对根际氨基酸态氮分泌物的再吸收第23页
    1.3 植物吸收氨基酸态氮的生理生化机理第23-25页
        1.3.1 植物吸收和运载氨基酸态氮的生理机制第23-24页
        1.3.2 氨基酸态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运载机理第24-25页
    1.4 植物和微生物对于土壤中氨基酸的竞争吸收第25-27页
    1.5 氨基酸态氮对植物氮营养贡献第27-31页
        1.5.1 氨基酸态氮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氮营养贡献第27-29页
        1.5.2 氨基酸态氮对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氮营养贡献第29-30页
        1.5.3 生态环境因子对植物吸收氨基酸态氮的影响第30-31页
    1.6 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及地带性分布的生态学意义第31-33页
        1.6.1 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及其提取方法第31-32页
        1.6.2 开展氨基酸态氮地带性分布研究的生态学意义第32-33页
    1.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1.7.1 同位素示踪技术存在的缺陷第33-34页
        1.7.2 土壤吸附态氨基酸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34页
    1.8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34-38页
        1.8.1 研究思路第34-35页
        1.8.2 研究内容第35-37页
        1.8.3 技术路线图第37-38页
2 氨基酸部分替代硝态氮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根际分泌物的影响第38-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2.1.1 试验设计第38-40页
        2.1.2 测定项目第40-41页
        2.1.3 数据处理第41页
    2.2 结果分析第41-46页
        2.2.1 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41-42页
        2.2.2 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第42-43页
        2.2.3 对小白菜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第43页
        2.2.4 对小白菜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第43-45页
        2.2.5 对小白菜根际分泌物不同形态氮含量分配比例的影响第45-46页
    2.3 讨论与分析第46-47页
    2.4 小结第47-49页
3 无菌条件下不同氮形态及用量对小白菜氛基酸态氮吸收的影响第49-6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3.1.1 试验设计第50-51页
        3.1.2 测定项目第51-52页
        3.1.3 数据处理第52-53页
    3.2 结果分析第53-58页
        3.2.1 小白菜生物量第53-55页
        3.2.2 小白菜甘氨酸吸收第55-57页
        3.2.3 甘氨酸营养贡献第57-58页
    3.3 讨论与分析第58-60页
    3.4 小结第60-61页
4 无菌条件下小白菜对铵态氮、硝态氮及氨基酸的选择性吸收第61-7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1-64页
        4.1.1 试验设计第61-63页
        4.1.2 测定项目第63页
        4.1.3 数据处理第63-64页
    4.2 结果分析第64-68页
        4.2.1 小白菜不同部位铵态氮、硝态氮及甘氨酸吸收量第64-65页
        4.2.2 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的吸收速率第65-67页
        4.2.3 铵态氮、硝态氮、甘氨酸的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第67-68页
    4.3 讨论与分析第68-69页
    4.4 小结第69-70页
5 无菌条件下水稻对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吸收第70-8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1-76页
        5.1.1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71-72页
        5.1.2 甘氨酸吸附能力第72-74页
        5.1.3 植物甘氨酸吸收第74-75页
        5.1.4 植物样品制备第75页
        5.1.5 数据处理第75-76页
    5.2 结果分析第76-81页
        5.2.1 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氨基酸态氮含量第76-77页
        5.2.2 土壤甘氨酸吸附能力第77-79页
        5.2.3 水稻幼苗生物量、氮含量第79-80页
        5.2.4 土壤吸附态甘氨酸的吸收及其氮营养贡献第80-81页
    5.3 讨论与分析第81-84页
    5.4 小结第84-85页
6 铵态氮对水稻吸收土壤吸附态氨基酸的影响第85-9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5-87页
        6.1.1 试验设计第85-87页
        6.1.2 测定项目第87页
        6.1.3 数据处理第87页
    6.2 结果分析第87-91页
        6.2.1 水稻生物量与氮含量第87-89页
        6.2.2 水稻甘氨酸态氮吸收第89-90页
        6.2.3 水稻甘氨酸态氮的吸收利用率及其氮营养贡献第90-91页
    6.3 讨论与分析第91-93页
    6.4 小结第93-94页
7 中国典型类型土壤吸附态氨基酸地带性分布规律第94-108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5-98页
        7.1.1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95-96页
        7.1.2 测定项目第96-98页
        7.1.3 数据处理第98页
    7.2 结果分析第98-104页
        7.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98-100页
        7.2.2 土壤浸提液中各形态氮含量第100-102页
        7.2.3 土壤中游离和吸附态氨基酸含量第102-104页
    7.3 结论与分析第104-107页
    7.4 小结第107-108页
8 中国典型类型土壤水解氨基酸态氮分布特征第108-118页
    8.1 材料与方法第108-110页
        8.1.1 土壤样品第108页
        8.1.2 测定项目第108-109页
        8.1.3 数据处理第109-110页
    8.2 结果分析第110-116页
        8.2.1 典型地带性土壤酸解氨基酸的分布规律第110-115页
        8.2.2 典型地带性土壤水解氮形态第115-116页
    8.3 结论与分析第116-117页
    8.4 小结第117-118页
9 论文创新点和未来工作展望第118-120页
    9.1 本论文创新点第118页
    9.2 存在不足之处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18-120页
        9.2.1 存在的不足之处第118-119页
        9.2.2 对未来的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3页
作者简介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百菌清重复施用在土壤中的残留特征及其土壤生态效应
下一篇: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土体大孔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