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正负极材料 | 第14-15页 |
1.2.2 电解质 | 第15-17页 |
1.2.2.1 有机溶液电解质和固态陶瓷电解质 | 第16页 |
1.2.2.2 高分子聚合物电解质 | 第16-17页 |
1.3 纳米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应用 | 第17-23页 |
1.3.1 纳米技术在正负极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3.2 纳米分级复合结构的设计 | 第22页 |
1.3.3 三维微电池 | 第22-23页 |
1.4 纳米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 第23-30页 |
1.4.1 材料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1.4.2 显微学方法 | 第24-27页 |
1.4.2.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4-26页 |
1.4.2.1.1 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 | 第24-26页 |
1.4.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6-27页 |
1.4.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 | 第26-27页 |
1.4.2.3 SPM 技术 | 第27页 |
1.4.3 原位电化学的研究 | 第27-30页 |
1.5 选题内容及意义 | 第30-35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 | 第35-49页 |
2.1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 第35-3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7-49页 |
2.2.1 合成方法 | 第37-40页 |
2.2.2 电化学测试 | 第40-43页 |
2.2.2.1 2032 钮扣电池的制作和电池性能的测试 | 第40-42页 |
2.2.2.2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2-43页 |
2.2.2.3 计时电流法 | 第43页 |
2.2.3 电子显微学分析 | 第43-47页 |
2.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型号和规格 | 第44-46页 |
2.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和规格 | 第46-47页 |
2.2.4 其他测试方法 | 第47-49页 |
第3章 单晶 LiTi_2(PO_4)_3纳米线阵列的模板法合成和增强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性能 | 第49-79页 |
3.1 引言 | 第49-5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3.2.1 合成磷酸钛锂的溶胶前驱体溶液 | 第51页 |
3.2.2 制备磷酸钛锂纳米线 | 第51-53页 |
3.2.3 磷酸钛锂纳米线的结构表征 | 第53页 |
3.2.4 磷酸钛锂纳米线作为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测试 | 第53-54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4-75页 |
3.3.1 成份和结构的表征 | 第54-66页 |
3.3.2 电化学测试 | 第66-75页 |
3.3.2.1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6-69页 |
3.3.2.2 恒电流充放电曲线 | 第69-75页 |
3.4 其他的尝试 | 第75-76页 |
3.5 小结和展望 | 第76-79页 |
第4章 模板法合成钛基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第79-105页 |
4.1 引言 | 第79-8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80-83页 |
4.2.1 使用布为模板合成磷酸钛锂的纤维结构 | 第80-82页 |
4.2.2 磷酸钛锂纤维的结构表征 | 第82页 |
4.2.3 磷酸钛锂纤维作为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测试 | 第82-83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83-98页 |
4.3.1 成份和结构 | 第83-91页 |
4.3.2 电化学性能 | 第91-96页 |
4.3.3 循环伏安 | 第96-98页 |
4.4 磷酸钛锂柔性电池材料 | 第98-101页 |
4.5 合成钛酸锂和焦磷酸钛作为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 | 第101-104页 |
4.6 小结和展望 | 第104-105页 |
第5章 铜/碳复合微球的水热合成、铜颗粒的析出和电化学传感性能 | 第105-133页 |
5.1. 引言 | 第105-106页 |
5.2 铜/碳复合微球的水热合成和铜纳米晶的析出生长 | 第106-125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106-108页 |
5.2.2 基本表征与分析 | 第108-111页 |
5.2.3 水热条件对产物结果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2.4 退火和辐照过程中铜的纳米晶的生长 | 第112-121页 |
5.2.4.1. 铜颗粒尺寸随退火条件变化的分析 | 第119-121页 |
5.2.5. 葡萄糖传感器性能 | 第121-125页 |
5.2.5.1 葡萄糖传感器测试 | 第121-125页 |
5.3 水热合成草酸铜的微球 | 第125-130页 |
5.3.1 引言 | 第125-126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126页 |
5.3.3 结果和讨论 | 第126-130页 |
5.4 小结与展望 | 第130-133页 |
结论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