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血管疾病论文--动脉疾病论文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血管细胞力学信号转导与基因调控网络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目录第14-17页
插图目录第17-19页
表格目录第19-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29页
    1.1 心血管力学生物学第20-22页
    1.2 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第22-23页
    1.3 基因与蛋白质网络的构建与应用第23-25页
    1.4 组学方法在心血管力学生物学中的应用第25-27页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7-29页
第2章 切应力作用下血管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9-53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8页
        2.2.1 主要试剂及实验仪器第30-31页
        2.2.2 血管取材、应力培养和蛋白样品制备第31页
        2.2.3 双向凝胶电泳(2‐DE)、胶内酶解与质谱鉴定第31-32页
        2.2.4 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第32-33页
        2.2.5 ECs 和 VSMCs 的原代、传代与联合培养第33-35页
        2.2.6 切应力的加载第35-36页
        2.2.7 重组蛋白刺激实验第36-37页
        2.2.8 RNA 干扰(RNA interference , RNAi)实验第37页
        2.2.9 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ting)第37-38页
        2.2.10 ELISA 方法检测培养液中 PDGF‐BB 和 TGFβ1 浓度第38页
    2.3 结果第38-50页
        2.3.1 低切应力及正常切应力培养血管组织中总蛋白质的 2‐DE第38-39页
        2.3.2 切应力相关蛋白质的 GO 功能分析第39-42页
        2.3.3 应用 IPA 分析切应力相关蛋白质的功能第42-44页
        2.3.4 切应力相关蛋白质参与的经典信号通路第44-45页
        2.3.5 应用 IPA 构建切应力调控的可能信号转导网络第45-47页
        2.3.6 验证细胞信号网络中部分结点蛋白表达变化第47-48页
        2.3.7 验证细胞信号网络中部分结点蛋白相互关系第48-50页
    2.4 讨论第50-52页
    2.5 小结第52-53页
第3章 平滑肌细胞响应张应变刺激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第53-79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方法第54-59页
        3.2.1 主要试剂、溶液及实验仪器第54-55页
        3.2.2 同位素标记细胞培养第55页
        3.2.3 同位素标记效率检测第55-56页
        3.2.4 张应变加载第56-58页
        3.2.5 蛋白的提取、定量、酶解与磷酸化富集第58页
        3.2.6 液相色谱与质谱分析第58页
        3.2.7 数据分析第58-59页
    3.3 结果第59-75页
        3.3.1 稳定同位素标记效率第59-60页
        3.3.2 受力条件下 VSMCs 磷酸化蛋白质表达变化第60-61页
        3.3.3 磷酸化位点分析第61-62页
        3.3.4 蛋白质表达谱的聚类第62-66页
        3.3.5 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质的功能第66-68页
        3.3.6 各聚类的功能分析第68-70页
        3.3.7 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信号通路第70-74页
        3.3.8 建立 VSMCs 张应变条件下的磷酸化信号网络第74-75页
    3.4 讨论第75-77页
    3.5 小结第77-79页
第4章 力学条件下血管细胞转录调控网络第79-107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数据与方法第80-89页
        4.2.1 数据来源第80-82页
        4.2.2 三元互信息第82-83页
        4.2.3 平均三元互信息(AMI3)算法第83-85页
        4.2.4 基因转录调控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模型第85-87页
        4.2.5 网络辅助回归分析第87-89页
    4.3 结果第89-104页
        4.3.1 用人工生成数据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第89-91页
        4.3.2 大肠杆菌转录网络的推断第91-97页
        4.3.3 酿酒酵母细胞周期相关转录因子的推断第97-99页
        4.3.4 B 细胞 MYC 靶基因及辅助转录因子的推断第99-101页
        4.3.5 构建 ECs 转录调控网络第101-102页
        4.3.6 切应力条件下血管细胞的转录调控第102-104页
    4.4 讨论第104-106页
    4.5 小结第106-107页
第5章 基于相互作用组网络预测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第107-123页
    5.1 引言第107-108页
    5.2 数据与方法第108-114页
        5.2.1 疾病家族及疾病基因的界定第108-109页
        5.2.2 相互作用组网络的构建第109-110页
        5.2.3 图元相互作用的计算第110-113页
        5.2.4 弃一法交叉检验第113-114页
    5.3 结果第114-121页
        5.3.1 用图元分析疾病基因的网络特征第114-116页
        5.3.2 应用图元相互作用鉴定疾病基因的算法评估第116-118页
        5.3.3 新疾病基因的预测与验证第118-120页
        5.3.4 心血管疾病相关基因的预测第120-121页
    5.4 讨论第121-122页
    5.5 小结第122-123页
第6章 结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3页
附录第133-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完成或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6-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人群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
下一篇:巨噬细胞极化在主动脉瓣膜钙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