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9页 |
1.1 癌症的病因和主要治疗方法 | 第12-16页 |
1.1.1 外科手术治疗 | 第13-14页 |
1.1.2 放射治疗 | 第14页 |
1.1.3 化学治疗 | 第14页 |
1.1.4 疫苗疗法 | 第14-15页 |
1.1.5 基因治疗 | 第15-16页 |
1.2 高分子纳米载体在化疗领域的应用 | 第16-37页 |
1.2.1 药物载体基质材料的选择 | 第17-23页 |
1.2.2 载体材料的种类 | 第23-26页 |
1.2.3 高分子载体的靶向性 | 第26-32页 |
1.2.4 载体的智能性 | 第32-34页 |
1.2.5 载体的多功能化 | 第34-37页 |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37-39页 |
第二章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共聚物载体的制备 | 第39-50页 |
2.1 引言 | 第39-4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2.2.1 试剂及测试 | 第41-42页 |
2.2.2 α-炔基葡聚糖的合成 | 第42页 |
2.2.3 叠氮化聚己内酯的合成 | 第42页 |
2.2.4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42页 |
2.2.5 抗癌药物的包载及体外释放实验 | 第42-43页 |
2.2.6 细胞活性检测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2.3.1 α-炔基葡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43-44页 |
2.3.2 叠氮化聚己内酯的结构表征 | 第44-45页 |
2.3.3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2.3.4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共聚物的胶束行为 | 第46-47页 |
2.3.5 包载阿霉素的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47页 |
2.3.6 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的细胞毒性 | 第47-48页 |
2.3.7 包载阿霉素的葡聚糖-聚己内酯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靶向胶束的制备及细胞靶向性的研究 | 第50-63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试剂及测试 | 第51-52页 |
3.2.2 叶酸靶向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合成 | 第52页 |
3.2.3 半乳糖靶向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的合成 | 第52页 |
3.2.4 胶束对抗癌药物的包载及体外释放实验 | 第52-53页 |
3.2.5 细胞活性检测 | 第53页 |
3.2.6 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3.3.1 叶酸靶向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53-54页 |
3.3.2 半乳糖靶向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54页 |
3.3.3 靶向葡聚糖-聚己内酯共聚物对阿霉素分子的包载和体外模拟释放 | 第54-55页 |
3.3.4 共聚物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55-56页 |
3.3.5 包载阿霉素的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56-59页 |
3.3.6 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研究 | 第59-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细胞内 pH 响应的 PEG 嵌段缩醛化葡聚糖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制备 | 第63-82页 |
4.1 引言 | 第63-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4.2.1 试剂及测试 | 第65-66页 |
4.2.2 α-炔基葡聚糖的合成 | 第66页 |
4.2.3 叠氮化聚乙二醇的合成 | 第66页 |
4.2.4 葡聚糖-聚乙二醇两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66页 |
4.2.5 聚乙二醇-缩醛化葡聚糖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66页 |
4.2.6 聚乙二醇聚乳酸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66页 |
4.2.7 药物的包载及体外释放实验 | 第66-67页 |
4.2.8 细胞活性检测 | 第67页 |
4.2.9 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实验 | 第67-6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1页 |
4.3.1 α-炔基葡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68-69页 |
4.3.2 叠氮化聚己内酯的结构表征 | 第69页 |
4.3.3 葡聚糖-聚乙二醇两嵌段共聚物结构的表征 | 第69-70页 |
4.3.4 聚乙二醇-缩醛化葡聚糖两嵌段共聚物的结构表征 | 第70页 |
4.3.5 聚乙二醇-缩醛化葡聚糖两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表征 | 第70-72页 |
4.3.6 聚乙二醇-聚乳酸两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 第72-73页 |
4.3.7 聚乙二醇-缩醛化葡聚糖共聚物胶束对阿霉素分子的包载和体外模拟释放 | 第73-74页 |
4.3.8 共聚物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74-75页 |
4.3.9 包载阿霉素的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75-80页 |
4.3.10 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研究 | 第80-81页 |
4.4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基于苯并咪唑与环糊精主客体识别作用的细胞内 pH 响应超分子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82-101页 |
5.1 引言 | 第82-8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4-87页 |
5.2.1 试剂及测试 | 第84-85页 |
5.2.2 α-炔基葡聚糖的合成 | 第85页 |
5.2.3 6 位单取代叠氮化β环糊精的合成 | 第85页 |
5.2.4 β环糊精-葡聚糖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85页 |
5.2.5 苯并咪唑化聚己内酯的合成 | 第85页 |
5.2.6 叠氮化聚己内酯的合成 | 第85-86页 |
5.2.7 环糊精化葡聚糖-苯并咪唑化聚己内酯超分子两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86页 |
5.2.8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聚合物的合成 | 第86页 |
5.2.9 药物的包载及体外释放实验 | 第86页 |
5.2.10 细胞活性检测 | 第86-87页 |
5.2.11 载体胶束的细胞内释放实验 | 第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100页 |
5.3.1 6 位单取代叠氮化β环糊精的结构表征 | 第87-88页 |
5.3.2 环糊精化葡聚糖的结构表征 | 第88-90页 |
5.3.3 溴乙醇引发聚己内酯和苯并咪唑化聚己内酯的结构表征 | 第90页 |
5.3.4 葡聚糖-聚己内酯两嵌段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90-91页 |
5.3.5 环糊精与苯并咪唑小分子的结合动力学 | 第91-92页 |
5.3.6 超分子两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 第92-94页 |
5.3.7 超分子两嵌段共聚物 pH 响应性的表征 | 第94-96页 |
5.3.8 超分子共聚物胶束对阿霉素分子的包载和体外模拟释放 | 第96-97页 |
5.3.9 共聚物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97-98页 |
5.3.10 包载阿霉素的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98-99页 |
5.3.11 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研究 | 第99-100页 |
5.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基于葡聚糖的模块化抗肿瘤载体的设计与制备 | 第101-116页 |
6.1 引言 | 第101-10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3-106页 |
6.2.1 试剂及测试 | 第103页 |
6.2.2 葡聚糖接枝苯并咪唑的合成 | 第103-104页 |
6.2.3 叶酸靶向环糊精的合成 | 第104页 |
6.2.4 乳糖靶向环糊精的合成 | 第104页 |
6.2.5 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环糊精的合成 | 第104页 |
6.2.6 多功能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104页 |
6.2.7 胶束对抗癌药物的包载及体外释放实验 | 第104-105页 |
6.2.8 细胞活性检测 | 第105页 |
6.2.9 多功能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 | 第105-10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5页 |
6.3.1 葡聚糖接枝苯并咪唑的的结构表征 | 第106页 |
6.3.2 叶酸键合环糊精的结构表征 | 第106-107页 |
6.3.3 乳糖键合环糊精的结构表征 | 第107页 |
6.3.4 异硫氰酸荧光素键合环糊精的结构表征 | 第107-108页 |
6.3.5 共聚物的细胞毒性评价 | 第108页 |
6.3.6 包载阿霉素的载药胶束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 | 第108-112页 |
6.3.7 载药胶束的细胞内释放研究 | 第112-115页 |
6.3.8 荧光标记的多功能载体的评价 | 第115页 |
6.4 小结 | 第115-116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