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表面增强荧光的理论基础 | 第10-14页 |
| ·分子荧光光谱理论 | 第10-12页 |
| ·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理论 | 第12-14页 |
| ·表面增强荧光的实验基础 | 第14-18页 |
| ·增强衬底及其制作方法 | 第14-16页 |
| ·荧光探针的性质及分类 | 第16-18页 |
| ·荧光分析法的特点与应用 | 第18-21页 |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 第2章 实验 | 第23-29页 |
| ·样品制作(衬底制作、荧光分子的选择) | 第23-24页 |
| ·光谱测量理论 | 第24-25页 |
| ·实验设计及注意事项 | 第25-29页 |
| 第3章 表面增强荧光的物理增强机制的研究 | 第29-37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表面增强荧光的增强机制 | 第29-36页 |
| ·表面等离子体和荧光分子附近局域场的增强 | 第30-33页 |
| ·能量转移与等离子体耦合发射 | 第33-35页 |
| ·辐射衰减工程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4章 金纳米颗粒对水溶液中吖啶橙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37-49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实验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 ·分子浓度对于SEF效应的影响 | 第39-42页 |
| ·金属颗粒间距以及分子-金属表面间距对SEF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无增强体系中分子浓度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第5章 金属衬底表面对若丹明6G和吖啶橙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49-59页 |
| ·引言 | 第49-50页 |
| ·实验 | 第50-52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52-58页 |
| ·固液两种不同环境下银、铜和铝表面对Rh6G和AO分子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52-55页 |
| ·金属性质对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 | 第55-57页 |
| ·金属衬底表面形貌对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