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地基和基础的理论和计算论文

滑移隔震限位装置的力学性能及其对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基础滑移隔震体系概况第12-14页
    1.3 基础隔震结构限位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1 限位器自身的理论研究第15页
        1.3.2 带有限位器的基础隔震结构的理论研究第15-17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2 基础滑移隔震体系的理论研究第20-32页
    2.1 基础滑移隔震的基本原理第20页
    2.2 隔震装置的选取第20-24页
        2.2.1 滑移支承元件介绍第21页
        2.2.2 摩擦材料性能介绍第21-23页
        2.2.3 滑移支承元件布置原则第23-24页
    2.3 滑移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及摩擦力模型第24-26页
        2.3.1 滑移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第24页
        2.3.2 滑移隔震结构的摩擦力模型第24-26页
    2.4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第26-29页
        2.4.1 基本假定第26页
        2.4.2 啮合状态时的运动方程第26-28页
        2.4.3 滑动状态时的运动方程第28-29页
        2.4.4 碰撞后限滑状态时的运动方程第29页
        2.4.5 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临界状态判别准则第29页
    2.5 地震反应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第29-30页
    2.6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限位装置的力学性能和选型研究第32-40页
    3.1 限位消能元件介绍第32页
    3.2 限位消能元件的力学性能第32-36页
        3.2.1. 试验概况第33页
        3.2.2. U 型带片的限位、消能性能第33-34页
        3.2.3. U 型带片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第34-35页
        3.2.4. 影响 U 型带片限位、消能性能的因素第35-36页
    3.3 限位器选型研究第36-39页
        3.3.1 限位器选型的依据第36-37页
        3.3.2 限位器选型的步骤第37-38页
        3.3.3 U 型带片和圆锥棒选型表第38-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4 多层滑移隔震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第40-62页
    4.1 引言第40页
    4.2 滑移隔震结构的有限元模拟第40-44页
        4.2.1 工程概况第40-41页
        4.2.2 上部结构的模拟第41-42页
        4.2.3 隔震层的模拟第42-44页
        4.2.4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4页
    4.3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第44-46页
        4.3.1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方法第44-45页
        4.3.2 输入地震波的调整第45-46页
        4.3.3 本文选用的地震波第46页
    4.4 水平单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第46-53页
        4.4.1 最大加速度反应对比第47-49页
        4.4.2 楼层最大位移反应对比第49-50页
        4.4.3 层间位移反应对比第50-51页
        4.4.4 最大层间剪力对比第51-53页
    4.5 设置不同自滑区长度的结构动力反应第53-56页
        4.5.1 自滑区长度设置说明第53页
        4.5.2 自滑区长度对基底滑移量的影响第53-54页
        4.5.3 自滑区长度对基底剪力的影响第54-55页
        4.5.4 自滑区长度对结构绝对加速度的影响第55-56页
    4.6 不同限位刚度下结构的动力反应第56-59页
        4.6.1 限位器的加设情况说明第56-57页
        4.6.2 限位刚度对基底滑移量的影响第57页
        4.6.3 限位刚度对基底剪力的影响第57-58页
        4.6.4 限位刚度对结构绝对加速度的影响第58-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2页
5 不规则滑移隔震结构的扭转振动效应分析第62-80页
    5.1 引言第62-63页
    5.2 结构扭转反应概况第63-64页
        5.2.1 结构扭转反应产生的原因第63页
        5.2.2 结构扭转振动的计算控制指标第63-64页
    5.3 工程概况和模型建立第64-66页
        5.3.1 工程概况第64-65页
        5.3.2 模型建立第65-66页
    5.4 分析工况和最大自滑区长度确定第66页
        5.4.1 分析工况第66页
        5.4.2 最大自滑区长度确定第66页
    5.5 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分析第66-78页
        5.5.1 最大加速度反应比较第66-70页
        5.5.2 楼层最大位移反应和扭转位移比第70-75页
        5.5.3 最大层间剪力对比第75-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6 全文总结及展望第80-82页
    6.1 全文总结第80-81页
    6.2 展望第81-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半刚性框架—密肋约束钢板剪力墙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下一篇: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相互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