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1.2.1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2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路线 | 第17-19页 |
2 地方戏剧文化与景观的关系 | 第19-31页 |
2.1 景观设计的概述 | 第19-21页 |
2.1.1 景观设计概念 | 第19页 |
2.1.2 景观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2.1.3 当代景观设计的发展 | 第20-21页 |
2.1.4 动感景观概述 | 第21页 |
2.2 戏曲艺术的概述 | 第21-23页 |
2.2.1 戏曲艺术概述 | 第21-22页 |
2.2.2 传统戏曲的发展 | 第22-23页 |
2.3 戏曲的艺术元素特点分析 | 第23-25页 |
2.3.1 视觉元素 | 第23-24页 |
2.3.2 听觉元素 | 第24页 |
2.3.3 故事元素 | 第24-25页 |
2.4 戏剧文化与景观设计的关系探究 | 第25-30页 |
2.4.1 戏剧性的内涵和表达 | 第25页 |
2.4.2 景观元素与戏剧元素的相同性分析 | 第25-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地方戏曲元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 | 第31-47页 |
3.1 越剧在嵊州越剧小镇设计中的应用 | 第31-37页 |
3.1.1 越剧小镇概况 | 第31-32页 |
3.1.2 越剧戏剧艺术特点分析 | 第32-33页 |
3.1.3 越剧小镇艺术构想和整体规划 | 第33-35页 |
3.1.4 越剧戏剧化景观的应用 | 第35-36页 |
3.1.5 越剧小镇设计中的优点与缺点 | 第36-37页 |
3.2 京剧在北京丰台区戏曲文化中心设计中的应用 | 第37-44页 |
3.2.1 戏曲文化中概况 | 第37页 |
3.2.2 戏曲中心艺术构想和景观空间分布 | 第37-39页 |
3.2.3 京剧艺术元素与景观设计的结合 | 第39-41页 |
3.2.4 京剧戏剧化景观的应用 | 第41-44页 |
3.2.5 丰台戏曲中心设计中的优点与缺点 | 第44页 |
3.3 小结 | 第44-47页 |
4 黄梅戏戏剧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 第47-57页 |
4.1 黄梅戏概述 | 第47-48页 |
4.2 黄梅戏艺术特点分析 | 第48-49页 |
4.2.1 故事性 | 第48页 |
4.2.2 表现形式 | 第48-49页 |
4.2.3 音乐烘托 | 第49页 |
4.3 艺术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 第49-56页 |
4.3.1 表现元素与景观元素 | 第49-54页 |
4.3.2 黄梅戏故事背景与景观区位背景 | 第54-55页 |
4.3.3 黄梅戏音乐元素与景观“舞台” | 第55-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5 黄梅戏元素在景观中的实际应用—以“安庆泉潭峡滨河景观设计”为例 | 第57-77页 |
5.1 安庆市地域分析 | 第57-59页 |
5.1.1 城市概况 | 第57-58页 |
5.1.2 历史文化脉络 | 第58-59页 |
5.1.3 气候水文 | 第59页 |
5.2 安庆市泉潭峡概况 | 第59-62页 |
5.2.1 基地概况 | 第59-62页 |
5.2.2 基地现状小结 | 第62页 |
5.3 安庆市泉潭峡滨河景观设计 | 第62-67页 |
5.3.1 整体设计思路 | 第62-64页 |
5.3.2 整体设计方案 | 第64-66页 |
5.3.3 视线分析 | 第66-67页 |
5.4 黄梅戏元素在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 第67-68页 |
5.5 黄梅戏艺术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68-75页 |
5.5.1 黄梅戏故事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第68-70页 |
5.5.2 黄梅戏艺术表现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第70-72页 |
5.5.3 黄梅戏音乐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第72-75页 |
5.6 黄梅戏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 第75页 |
5.7 小结 | 第75-77页 |
6 结论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页 |
6.2 戏曲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不足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图表附录1 | 第83-85页 |
图表附录2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