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日益突出 | 第10页 |
1.1.2 生态修复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 第10页 |
1.1.3 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日俱增 | 第10-11页 |
1.1.4 新型治水理念下关中水系规划 | 第11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3.1 完善湿地修复规划思路及模式 | 第13页 |
1.3.2 加快卤阳湖湿地水系生态修复 | 第13页 |
1.3.3 对接关中地区的柔性治水方略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 湿地水系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及实践引鉴 | 第18-36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8-20页 |
2.1.1 湿地 | 第18-19页 |
2.1.2 水系 | 第19页 |
2.1.3 湿地生态修复 | 第19-20页 |
2.1.4 湿地水系生态修复规划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9页 |
2.2.1 水系与湿地交集 | 第21页 |
2.2.2 关于湿地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 | 第21-25页 |
2.2.3 关于水系修复规划的理论研究 | 第25-28页 |
2.2.4 关于湿地水系修复的理论研究 | 第28-29页 |
2.3 相关实践探索 | 第29-33页 |
2.3.1 关于湿地生态修复的实践探索 | 第29-31页 |
2.3.2 关于水系修复规划的实践探索 | 第31-33页 |
2.3.3 关于湿地水系修复的实践探索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3 渭南卤阳湖水系生态现状的分析及评价 | 第36-66页 |
3.1 水量 | 第37-48页 |
3.1.1 历史水面演变 | 第37-43页 |
3.1.2 现状水量 | 第43-47页 |
3.1.3 水量问题 | 第47-48页 |
3.2 水系 | 第48-54页 |
3.2.1 外部水系 | 第48-52页 |
3.2.2 内部水系 | 第52-53页 |
3.2.3 水系问题 | 第53-54页 |
3.3 水质 | 第54-55页 |
3.3.1 地表水水质 | 第54页 |
3.3.2 地下水水质 | 第54-55页 |
3.3.3 水质问题 | 第55页 |
3.4 水生态 | 第55-61页 |
3.4.1 土壤环境 | 第55-56页 |
3.4.2 生物系统 | 第56-60页 |
3.4.3 水生态问题 | 第60-61页 |
3.5 水景观 | 第61-65页 |
3.5.1 生态景观 | 第61-63页 |
3.5.2 人文景观 | 第63-64页 |
3.5.3 水景观问题 | 第64-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4 渭南卤阳湖湿地水系生态修复思路及模式 | 第66-102页 |
4.1 湿地生态修复构思 | 第66-70页 |
4.1.1 湿地修复目标 | 第66页 |
4.1.2 湿地功能构思 | 第66-69页 |
4.1.3 渭南卤阳湖湿地功能布局构思 | 第69-70页 |
4.2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 | 第70-78页 |
4.2.1 湿地总体空间布局基本模式 | 第71-77页 |
4.2.2 渭南卤阳湖湿地总体布局 | 第77-78页 |
4.3 湿地水系布局模式 | 第78-85页 |
4.3.1 湿地水系布局基本模式 | 第78-80页 |
4.3.2 渭南卤阳湖湿地水系布局 | 第80-85页 |
4.4 湿地修复方式选择 | 第85-86页 |
4.4.1 自然修复模式 | 第85页 |
4.4.2 人工辅助修复模式 | 第85-86页 |
4.5 湿地修复关键技术 | 第86-100页 |
4.5.1 水量平衡计算 | 第86-89页 |
4.5.2 水文连通工程 | 第89-92页 |
4.5.3 水质净化技术 | 第92-96页 |
4.5.4 土壤盐碱化治理 | 第96-97页 |
4.5.5 湿地动植物保护 | 第97-10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5 渭南卤阳湖水系生态修复规划引导策略 | 第102-130页 |
5.1 综合研判确立修复规划目标 | 第102-106页 |
5.1.1 把握时机契机,打造关中典型湿地 | 第102-103页 |
5.1.2 对接上位规划,构建区域生态水系 | 第103-104页 |
5.1.3 立足自身优势,提升卤阳湖品质 | 第104-105页 |
5.1.4 发挥湿地功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 | 第105-106页 |
5.2 因地制宜选择生态补水方案 | 第106-110页 |
5.2.1 近远期结合选择水源 | 第106-107页 |
5.2.2 合理化补水方式及时间 | 第107-109页 |
5.2.3 集约用水实现内外水循环 | 第109-110页 |
5.3 创新理念优化水系整体布局 | 第110-117页 |
5.3.1 综合治水串接生态水系 | 第110-111页 |
5.3.2 生态优先保护水系基底 | 第111-113页 |
5.3.3 山水相融构建湿地文化 | 第113-114页 |
5.3.4 整体设计湿地水系形态 | 第114-117页 |
5.4 技术创新分类分区净化水质 | 第117-119页 |
5.4.1 分类净化水体 | 第117-118页 |
5.4.2 控制污染源 | 第118-119页 |
5.5 完善管理体系推动生态修复 | 第119-128页 |
5.5.1 完善湿地补水机制 | 第119页 |
5.5.2 加快湿地公园建设 | 第119-121页 |
5.5.3 加强湿地监测系统 | 第121-123页 |
5.5.4 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 第123-125页 |
5.5.5 湿地可持续发展 | 第125-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6 结论 | 第130-13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30-131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31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2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2-144页 |
图表目录 | 第144-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附录 | 第150-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