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区划及规划建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9页 |
1.1.2 快速城市化 | 第9-10页 |
1.1.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 第10页 |
1.1.4 城市规划相关学科研究日趋成熟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诠释 | 第12-14页 |
1.3.1 城市气候 | 第12-13页 |
1.3.2 城市空间形态 | 第13页 |
1.3.3 气候单元 | 第13页 |
1.3.4 气候区划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4.1 城市气候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4.2 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1.4.3 深圳城市气候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4 文献综述总结 | 第18页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18-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第2章 城市环境气候区划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46页 |
2.1 空间-气候-生态相互影响机制研究 | 第22-34页 |
2.1.1 夏热冬暖地区城市气候特征 | 第22-24页 |
2.1.2 城市气候要素 | 第24-27页 |
2.1.3 城市空间形态要素 | 第27-32页 |
2.1.4 城市生态要素 | 第32-33页 |
2.1.5 空间-气候-生态相互作用关系 | 第33-34页 |
2.2 城市气候评价指标 | 第34-38页 |
2.2.1 评价指标 | 第35-36页 |
2.2.1 评价机理 | 第36-37页 |
2.2.3 深圳室外热舒适性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2.3 城市环境气候区划框架 | 第38-45页 |
2.3.1 区划原则 | 第38-39页 |
2.3.2 区划方法 | 第39-40页 |
2.3.3 区划内容 | 第40-44页 |
2.3.4 区划过程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区划研究 | 第46-78页 |
3.1 深圳基本信息分布分析 | 第46-55页 |
3.1.1 自然要素 | 第46-53页 |
3.1.2 人工要素 | 第53-55页 |
3.2 深圳下垫面物理特征分析 | 第55-66页 |
3.2.1 分析流程 | 第55-57页 |
3.2.2 热负荷 | 第57-60页 |
3.2.3 流通性 | 第60-65页 |
3.2.4 下垫面物理特征分布 | 第65-66页 |
3.3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区划 | 第66-76页 |
3.3.1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单元 | 第66-68页 |
3.3.2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区划 | 第68页 |
3.3.3 气候分区描述及其成因 | 第68-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规划建议 | 第78-96页 |
4.1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整体规划建议 | 第78-83页 |
4.1.1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规划格局 | 第78-80页 |
4.1.2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整体规划建议 | 第80-81页 |
4.1.3 针对热负荷与流通性的规划建议 | 第81-83页 |
4.2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单元规划建议 | 第83-88页 |
4.2.1 高舒适性气候单元的规划建议 | 第83-85页 |
4.2.2 中等舒适性气候单元的规划建议 | 第85-86页 |
4.2.3 低舒适性气候单元规划建议 | 第86-88页 |
4.3 深圳城市环境气候分区规划建议 | 第88-95页 |
4.3.1 重点保护区 | 第88-90页 |
4.3.2 控制开发区 | 第90-91页 |
4.3.3 优化开发区 | 第91-93页 |
4.3.4 重点开发区 | 第93-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