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发射装置内流场数值模拟及结构改进设计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6-21页 |
1.2.1 同心筒发射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燃气射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1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21-23页 |
第2章 FLUENT计算原理及应用 | 第23-37页 |
2.1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控制方程离散 | 第23-27页 |
2.1.1 离散化简介 | 第23-24页 |
2.1.1.1 离散化的目的 | 第23页 |
2.1.1.2 离散时使用的网格 | 第23-24页 |
2.1.1.3 离散化方法 | 第24页 |
2.1.2 有限体积法及其网格简介 | 第24-27页 |
2.1.2.1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理念 | 第24-25页 |
2.1.2.2 有限体积法使用的网格 | 第25-27页 |
2.1.3 有限体积法使用的离散格式 | 第27页 |
2.2 湍流模型 | 第27-34页 |
2.2.1 Reynolds应力方程模型 | 第27-29页 |
2.2.2 标准k-e 两方程模型及改进型 | 第29-31页 |
2.2.3 壁面函数法 | 第31-34页 |
2.3 边界条件的应用 | 第34-36页 |
2.3.1 边界条件的概述 | 第34页 |
2.3.2 流动进.边界条件 | 第34-35页 |
2.3.3 流动出.边界条件 | 第35页 |
2.3.4 对称边界条件和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网格生成技术及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9页 |
3.1 网格及其生成方法概述 | 第37-41页 |
3.1.1 网格的类型及单元网格的分类 | 第37-38页 |
3.1.2 网格的生成过程 | 第38页 |
3.1.3 生成结构网格的贴体坐标法 | 第38-39页 |
3.1.4 生成结构网格的软件 | 第39-41页 |
3.2 动网格技术 | 第41-44页 |
3.2.1 动网格简介 | 第41页 |
3.2.2 动网格更新方法 | 第41-43页 |
3.2.3 动网格流场计算方程 | 第43-44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3.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3.2 几何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45-48页 |
3.3.3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系留状态数值模拟 | 第49-71页 |
4.1 数值方法 | 第49-52页 |
4.1.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50-51页 |
4.1.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51页 |
4.1.3 确定湍流模型 | 第51页 |
4.1.4 设置求解控制参数 | 第51-52页 |
4.2 内外筒间隙对装置内流场的影响 | 第52-62页 |
4.2.1 计算状态 | 第52页 |
4.2.2 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4.2.3 流场结构与机理分析 | 第53-54页 |
4.2.4 计算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54-62页 |
4.3 入.与底板的距离对装置内流场的影响 | 第62-70页 |
4.3.1 计算状态 | 第62页 |
4.3.2 计算结果 | 第62-63页 |
4.3.3 流场结构与机理分析 | 第63页 |
4.3.4 流场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63-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改进方案的设计及计算分析 | 第71-81页 |
5.1 初始方案的分析 | 第71-74页 |
5.1.1 设置监控参数 | 第71页 |
5.1.2 特定点压力的监测 | 第71-72页 |
5.1.3 特定点温度的监测 | 第72-73页 |
5.1.4 航行体出筒时的温度分析 | 第73-74页 |
5.2 结构改进的必要性及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74-75页 |
5.3 改进方案的二维流动计算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5.3.1 温度分析 | 第75-78页 |
5.3.2 燃气运动分析 | 第78-79页 |
5.4 五种方案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