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DL/T 860标准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验证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概述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本文主要工作第12页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第12页
    1.5 本章小结第12-14页
第二章 相关开发技术第14-27页
    2.1 DL/T 860 (IEC 61850)标准第14-15页
    2.2 TCP/IP通信第15-17页
    2.3 MSMQ第17-19页
        2.3.1 实质第18页
        2.3.2 作用第18-19页
    2.4 Oracle数据库第19-20页
    2.5 C第20-26页
        2.5.1 委托(delegate)第21-23页
        2.5.2 套接字编程(Socket)第23-24页
        2.5.3 MSMQ编程第24-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第27-35页
    3.1 业务需求第27-32页
        3.1.1 核心业务描述第27-28页
        3.1.2 输入信息第28页
        3.1.3 输出信息第28页
        3.1.4 业务总体流程第28-32页
    3.2 系统用例模型第32-34页
        3.2.1 系统角色第32页
        3.2.2 系统用例第32-34页
    3.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系统分析与设计第35-57页
    4.1 系统设计原则第35页
    4.2 网络架构设计第35-39页
        4.2.1 电网典性系统网络架构第35-36页
        4.2.2 本系统网络架构第36-38页
        4.2.3 硬件设备要求第38-39页
    4.3 软件架构设计第39-40页
        4.3.1 软件系统分层第39页
        4.3.2 软件框架第39-40页
    4.4 数据库设计第40-43页
        4.4.1 设计范式第40-41页
        4.4.2 面向对象映射第41-43页
    4.5 统一建模设计第43-47页
        4.5.1 DL/T 860变电站模型第43-47页
        4.5.2 站内子系统配置第47页
    4.6 抽象通信服务接.(ACSI)的设计第47-54页
        4.6.1 DL/T 860通信第47-48页
        4.6.2 ISO/IEC 8802-3 帧格式第48-52页
        4.6.3 接口服务第52-54页
    4.7 组件及部署第54-55页
        4.7.1 组件视图第54-55页
        4.7.2 部署视图第55页
    4.8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第57-86页
    5.1 功能框图第57-59页
    5.2 页面实现第59-64页
        5.2.1 典型页面介绍第59-60页
        5.2.2 获取装置信息第60-61页
        5.2.3 配置系统模型第61-62页
        5.2.4 更新装置模型第62-63页
        5.2.5 下发指令第63页
        5.2.6 查看实时数据第63-64页
        5.2.7 上传数据第64页
    5.3 业务逻辑层实现第64-79页
        5.3.1 指令解析第64-67页
        5.3.2 通信编程第67-73页
        5.3.3 MSMQ消息编程第73-79页
    5.4 典型应用场景描述第79-81页
        5.4.1 DL/T 860配置第80页
        5.4.2 DL/T 860建模第80-81页
    5.5 相关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第81页
        5.5.1 自变量第81页
        5.5.2 因变量第81页
    5.6 实验测试第81-83页
        5.6.1 环境构建第81页
        5.6.2 测试结果获取第81-82页
        5.6.3 模型检查第82页
        5.6.4 服务功能检查第82-83页
        5.6.5 测试结果第83页
    5.7 结果分析第83-85页
        5.7.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第83-84页
        5.7.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第84页
        5.7.3 应用成果的价值第84-85页
    5.8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86-88页
    6.1 本文的主要贡献第86页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2页
附录第92-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锂离子电池开关模式充电控制芯片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光伏发电的superbuck变换器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