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我国城市污泥处置现状 | 第11页 |
1.1.2 生物质废弃物的资源化潜力 | 第11-12页 |
1.2 污泥处置方式及资源化利用 | 第12-14页 |
1.2.1 污泥处置方式 | 第12-13页 |
1.2.2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 第13-14页 |
1.3 生物炭研究现状 | 第14-23页 |
1.3.1 生物炭的概念 | 第14-15页 |
1.3.2 生物炭的性质 | 第15-16页 |
1.3.3 热解参数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 | 第16-19页 |
1.3.4 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 | 第19-20页 |
1.3.5 生物炭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5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23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1 试验用污泥 | 第25页 |
2.1.2 试验用土壤 | 第25-26页 |
2.2 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 | 第26页 |
2.3 污泥基生物炭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3.1 污泥基生物炭及土壤 pH 值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2.3.2 污泥基生物炭及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2.3.3 污泥基生物炭表面形貌及孔结构分析 | 第28页 |
2.3.4 生物炭表面基团分析 | 第28页 |
2.3.5 生物炭热重分析 | 第28-29页 |
2.4 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方法 | 第29页 |
2.5 黑麦草盆栽试验方法 | 第29页 |
2.6 试验设备及药剂 | 第29-31页 |
第3章 污泥基生物炭表征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生物炭化学特性 | 第31-33页 |
3.2.1 污泥基生物炭 pH 值 | 第31-32页 |
3.2.2 污泥基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EC) | 第32-33页 |
3.3 污泥基生物炭孔结构分析 | 第33-37页 |
3.3.1 污泥基生物炭微观表面形貌 | 第33-34页 |
3.3.2 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 | 第34-37页 |
3.4 污泥基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37-39页 |
3.5 生物炭元素分析 | 第39页 |
3.6 原污泥热重分析 | 第39-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生物炭对土壤 pH、CEC 及 H2O2酶活性影响 | 第42-61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 pH 值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 | 第45-49页 |
4.4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 H2O2酶活性的影响 | 第49-52页 |
4.5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4.6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影响分析 | 第54-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生物炭对黑麦草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61-74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污泥基生物炭对黑麦发芽率的影响 | 第61-65页 |
5.3 污泥基生物炭对黑麦草生长状况的影响 | 第65-68页 |
5.4 污泥基生物炭对黑麦草重量及叶长的影响 | 第68-71页 |
5.5 生物炭对黑麦草生长影响分析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