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

沥青超薄罩面反射裂缝预测模型及实验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2-15页
        1.2.1 反射裂缝室内试验研究第12-14页
        1.2.2 反射裂缝分析方法研究第14-15页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本文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水泥路面上沥青罩面反射裂缝扩展机理第18-38页
    2.1 沥青罩面反射裂缝类型第18-19页
    2.2 断裂力学基础理论第19-23页
        2.2.1 裂缝的扩展模式第19-21页
        2.2.2 裂缝尖端奇异场第21-23页
    2.3 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第23-24页
        2.3.1 应力强度因子理论第23页
        2.3.2 断裂判定准则第23-24页
    2.4 沥青罩面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有限元分析第24-34页
        2.4.1 ABAQUS 程序的算例验证第24-25页
        2.4.2 有限元模型参数选择和网格划分第25-26页
        2.4.3 沥青罩面层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第26-28页
        2.4.4 沥青罩面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第28-30页
        2.4.5 裂缝扩展长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第30-31页
        2.4.6 轴载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第31-32页
        2.4.7 降温幅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第32-34页
    2.5 沥青罩面反射裂缝预测模型第34-37页
        2.5.1 反射裂缝预测模型第34-36页
        2.5.2 反射裂缝预测模型的选择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沥青罩面反射裂缝防治模式及防治措施第38-49页
    3.1 沥青罩面防反射裂缝防治模式第38-40页
        3.1.1 沥青罩面反射裂缝形成机理与危害第38页
        3.1.2 反射裂缝产生的影响因素第38-40页
        3.1.3 防治反射裂缝模式分析第40页
    3.2 沥青罩面层反射裂缝的防治措施第40-48页
        3.2.1 防治反射裂缝原理第40-41页
        3.2.2 超薄罩面前处治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措施第41-42页
        3.2.3 冲击压实技术破裂稳固旧水泥板块第42-43页
        3.2.4 加强层间结合作用第43页
        3.2.5 选择减缓裂缝型沥青罩面层第43-46页
        3.2.6 采用大粒径沥青混合料第46-47页
        3.2.7 设置土工合成材料第47-48页
    3.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超薄沥青罩面反射裂缝直接拉伸疲劳试验第49-61页
    4.1 CAM 型沥青混合料第49-50页
    4.2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夹具及试件制备第50-54页
        4.2.1 Overlay Tester 介绍第50-51页
        4.2.2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夹具设计第51-53页
        4.2.3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试件制备第53-54页
    4.3 MTS 直接拉伸疲劳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4-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超薄沥青罩面试验段施工方案设计第61-79页
    5.1 超薄罩面前旧水泥路面处治措施第61-62页
    5.2 超薄沥青罩面试验段方案第62-69页
        5.2.1 CAM 型氯丁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第63-65页
        5.2.2 稀浆封层第65-66页
        5.2.3 NovaChip 超薄粘结磨耗层第66-69页
    5.3 超薄沥青罩面施工第69-74页
        5.3.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与验证第69页
        5.3.2 超薄罩面混合料拌和与运输第69-70页
        5.3.3 超薄罩面层的摊铺与碾压第70-72页
        5.3.4 施工各工序的温度控制第72-73页
        5.3.5 沥青罩面质量控制第73-74页
    5.4 试验路段检测结果第74-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一、主要结论第79-80页
    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附件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比例RAP厂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微观机理与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激光轮廓检测仪的沥青路面质量均匀性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