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饲料添加剂论文

微生物发酵生产新型辣蓼饲料添加剂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发酵中药的应用第14页
    1.2 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发酵方式的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 单细胞蛋白研究进展第18-19页
    1.5 实验设计方法综述第19-23页
        1.5.1 正交试验第19-20页
        1.5.2 均匀设计第20-21页
        1.5.3 析因设计第21页
        1.5.4 PB 实验第21-22页
        1.5.5 响应面优化第22页
        1.5.6 混料实验第22-23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第23-25页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3页
        1.6.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辣蓼成分测定和初步的酶解实验第25-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1.1 辣蓼第25页
        2.1.2 酶第25页
        2.1.3 主要的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5-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32页
        2.2.1 辣蓼成分测定第26-30页
            2.2.1.1 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测定第26-28页
            2.2.1.2 酸不溶性木质素含量测定第28-29页
            2.2.1.3 苯醇抽提物含量测定第29页
            2.2.1.4 灰分含量测定第29页
            2.2.1.5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29-30页
            2.2.1.6 黄酮含量测定第30页
        2.2.2 辣蓼初步酶解实验第30-32页
            2.2.2.1 加酶量对辣蓼酶解性能的影响第31页
            2.2.2.2 液固比对辣蓼酶解性能的影响第31页
            2.2.2.3 酶解时间对辣蓼酶解性能的影响第31页
            2.2.2.4 加酶量和液固比混合水平析因设计第31-3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2-38页
        2.3.1 辣蓼化学成分第32-33页
        2.3.2 辣蓼的初步酶解实验第33-38页
            2.3.2.1 加酶量对辣蓼酶解性能的影响第33-34页
            2.3.2.2 液固比对辣蓼酶解性能的影响第34页
            2.3.2.3 酶解时间对辣蓼酶解性能的影响第34-35页
            2.3.2.4 加酶量和液固比混合水平析因设计第35-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辣蓼和木薯渣同步糖化发酵研究第39-62页
    3.1 引言第39页
    3.2 实验材料第39-41页
        3.2.1 辣蓼第39页
        3.2.2 木薯渣第39页
        3.2.3 酶第39-40页
        3.2.4 菌种第40页
        3.2.5 培养基第40页
        3.2.6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40-41页
    3.3 实验方法第41-44页
        3.3.1 辣蓼同步糖化发酵的可行性研究第41页
        3.3.2 PB 实验第41-42页
        3.3.3 黄酮浸出率响应面优化第42-43页
        3.3.4 蛋白质含量响应面优化第43-44页
        3.3.5 辣蓼木薯渣同步糖化发酵验证实验第44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4-60页
        3.4.1 辣蓼同步糖化发酵的可行性研究第44-47页
        3.4.2 PB 实验第47-51页
        3.4.3 黄酮浸出率响应面优化第51-57页
        3.4.4 蛋白质含量响应面优化第57-59页
        3.4.5 辣蓼木薯渣同步糖化发酵验证实验第59-60页
    3.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辣蓼木薯渣和麦糟混菌混料固态发酵的研究第62-92页
    4.1 引言第62页
    4.2 实验材料第62-64页
        4.2.1 辣蓼第62页
        4.2.2 木薯渣第62-63页
        4.2.3 麦糟第63页
        4.2.4 菌种第63页
        4.2.5 培养基第63页
        4.2.6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第63-64页
    4.3 实验方法第64-72页
        4.3.1 种子液制备第64页
        4.3.2 混料实验第64-68页
        4.3.3 正交试验第68页
        4.3.4 均匀设计第68-69页
        4.3.5 响应面实验第69-70页
        4.3.6 验证试验第70-71页
        4.3.7 放大体系发酵实验第71页
        4.3.8 抑菌试验第71-72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72-90页
        4.4.1 混料实验第72-75页
        4.4.2 正交试验第75-77页
        4.4.3 均匀设计第77-81页
        4.4.4 响应面实验第81-84页
        4.4.5 验证试验第84-86页
        4.4.6 放大体系发酵实验第86-90页
        4.4.7 抑菌试验第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结论与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4页
附件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叙事理论视野下狄更斯《雾都孤儿》的人物角色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层架构的高压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