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和IPv6技术在智能变电站中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中相关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1 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2.2 IPv6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2.3 智能变电站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2.4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第2章 智能变电站辅助系统设计 | 第14-23页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第14-16页 |
2.1.1 设计原则 | 第14-15页 |
2.1.2 总体架构 | 第15-16页 |
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16-19页 |
2.2.1 数据库整体设计 | 第16页 |
2.2.2 数据库表及视图设计 | 第16-19页 |
2.3 系统部署 | 第19-21页 |
2.3.1 系统硬件架构 | 第19页 |
2.3.2 系统运行环境 | 第19-21页 |
2.4 系统技术选型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基于 IPv6 的感知层关键技术 | 第23-28页 |
3.1 感知设备的网络连接方式 | 第23-24页 |
3.1.1 无线网络连接方式 | 第23-24页 |
3.1.2 有线网络连接方式 | 第24页 |
3.2 IPv6 协议 | 第24-25页 |
3.3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 IPv6 的无缝融合 | 第25-26页 |
3.4 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基于 IPv6 的感知层节点地址配置 | 第28-33页 |
4.1 地址冲突及解决方案 | 第28-30页 |
4.1.1 移动 IPv6 中地址冲突的解决方法 | 第28页 |
4.1.2 信道复用领域中对地址冲突的研究 | 第28-30页 |
4.2 本系统中感知层节点地址配置 | 第30-32页 |
4.2.1 算法描述 | 第30-31页 |
4.2.2 算法流程 | 第31页 |
4.2.3 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基于 IPv6 的感知层节点接入设计 | 第33-44页 |
5.1 概述 | 第33-35页 |
5.1.1 模型设计 | 第33-34页 |
5.1.2 通信过程概述 | 第34-35页 |
5.2 新增路由表项 | 第35-37页 |
5.2.1 表项设计 | 第35页 |
5.2.2 路由表维护 | 第35-37页 |
5.3 对 IPv6 报头进行优化 | 第37-40页 |
5.3.1 IPv6 扩展头 | 第37-38页 |
5.3.2 扩展感知节点选项头 | 第38-40页 |
5.4 感知服务器的绑定和功能 | 第40-42页 |
5.4.1 感知服务器的绑定和更新 | 第40-42页 |
5.4.2 感知服务器的功能 | 第4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应用层功能与实现 | 第44-54页 |
6.1 多站综合管理 | 第44页 |
6.2 实时监控 | 第44-45页 |
6.3 自动巡检 | 第45页 |
6.4 报警信息 | 第45页 |
6.5 资产管理 | 第45页 |
6.6 系统管理 | 第45-46页 |
6.7 系统实现 | 第46-52页 |
6.8 功能对比 | 第52-53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54-55页 |
7.2 课题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