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城镇土地分等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地租理论 | 第13-14页 |
·级差地租I | 第13页 |
·级差地租Ⅱ | 第13页 |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的共同点、区别和联系 | 第13-14页 |
·区位论 | 第14-15页 |
·土地供求理论 | 第15页 |
·空间自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15-17页 |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17-18页 |
3 城镇土地分等技术方法 | 第18-23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 第18-22页 |
·建立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 | 第19-20页 |
·城镇土地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 第20-21页 |
·城镇土地等别初步划分方法 | 第21页 |
·城镇土地等别验证及调整 | 第21-22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22-23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22-23页 |
·距离计算 | 第23页 |
·系统聚类法 | 第23页 |
4 城镇土地分等实证分析:以山东91 个县(市)为例 | 第23-4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3-26页 |
·地理概况 | 第23-24页 |
·经济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行政区划 | 第25-26页 |
·县(市)城镇土地分等 | 第26-33页 |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县(市)城镇土地分等 | 第26-30页 |
·聚类分析法县(市)城镇土地分等 | 第30-31页 |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初步划分 | 第31-33页 |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3-40页 |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空间权重矩阵 | 第33页 |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33-34页 |
·县(市)城镇土地等别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34-39页 |
·城镇土地等别结果验证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不足 | 第41-42页 |
附表 | 第42-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课题 | 第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