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IV5-11区块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 | 第11-28页 |
1.1 Ⅳ5-11 层系地质情况 | 第11-12页 |
1.1.1 地质构造 | 第11页 |
1.1.2 油水界面分布 | 第11-12页 |
1.1.3 含油面积、储量分布 | 第12页 |
1.2 地质模型 | 第12-13页 |
1.3 历史拟合 | 第13-21页 |
1.3.1 确定油井生产制度 | 第13页 |
1.3.2 确定模型参数调整范围 | 第13-14页 |
1.3.3 全区拟合方法 | 第14-15页 |
1.3.4 单井拟合方法 | 第15-18页 |
1.3.5 拟合结果 | 第18-21页 |
1.4 剩余油精细描述 | 第21-28页 |
1.4.1 小层剩余油定量描述 | 第21-22页 |
1.4.2 层间剩余油分布描述 | 第22-24页 |
1.4.3 剩余油饱和度及丰度分布规律 | 第24-28页 |
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主控因素研究 | 第28-43页 |
2.1 驱替体系参数对开发效果影响研究 | 第28-38页 |
2.1.1 模型建立 | 第28页 |
2.1.2 驱替体系粘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8-32页 |
2.1.3 驱替体系界面张力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2-35页 |
2.1.4 驱替体系组份吸附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5-38页 |
2.2 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8-41页 |
2.2.1 注采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2.2.2 注采速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2.2.3 注入时机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2.3 复合驱开发效果主控因素判定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三元配方优化及组分作用分析 | 第43-52页 |
3.1 副段塞碱浓度优化 | 第43-46页 |
3.1.1 碱浓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3.1.2 配方中碱的作用分析 | 第45-46页 |
3.2 副段塞表活剂浓度优化 | 第46-49页 |
3.2.1 表活剂浓度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2 表面活性剂作用分析 | 第48-49页 |
3.3 副段塞聚合物浓度优化 | 第49-52页 |
3.3.1 聚合物浓度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2 聚合物作用分析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三元复合驱动态调整措施研究 | 第52-66页 |
4.1 提液研究 | 第52-55页 |
4.1.1 机理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4.1.2 提液调整时机优化 | 第52-53页 |
4.1.3 提液调整幅度优化 | 第53-55页 |
4.2 上倾区域引效研究 | 第55-57页 |
4.2.1 机理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4.2.2 水力压裂上倾引效研究 | 第56-57页 |
4.3 液流转向技术在防窜控窜上的应用 | 第57-60页 |
4.3.1 减注促使液流转向 | 第58-59页 |
4.3.2 减产促使液流转向 | 第59-60页 |
4.4 边水控制 | 第60-66页 |
4.4.1 边水模型建立 | 第60页 |
4.4.2 分采在边水控制上的应用 | 第60-63页 |
4.4.3 完善边部注采井网,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详细摘要 | 第7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