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3 简要评述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2-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2.1.1 食品 | 第22页 |
2.1.2 食品安全 | 第22-23页 |
2.1.3 行政执法 | 第23-24页 |
2.2 我国的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框架 | 第24-27页 |
2.2.1 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主体变革一览 | 第25-26页 |
2.2.2 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依据 | 第26-27页 |
2.2.3 我国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内容 | 第27页 |
2.3 食品安全生产环节的行政执法 | 第27-29页 |
2.4 相关理论 | 第29-31页 |
2.4.1 行政执法理论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 第29-30页 |
2.4.2 行政监督理论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 第30页 |
2.4.3 应急管理理论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 第30-31页 |
2.4.4 宏观调控理论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 第31页 |
2.4.5 权责一致理论与食品安全行政执法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清远市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现状 | 第32-56页 |
3.1 清远市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概述 | 第32-36页 |
3.1.1 清远市食品生产中的违法类型 | 第32-35页 |
3.1.2 清远市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3.2 清远市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3.2.1 行政执法主体监管环节薄弱 | 第38-39页 |
3.2.2 行政执法程序与执法实践缺乏统一 | 第39-40页 |
3.2.3 行政执法保障力度不够 | 第40-41页 |
3.2.4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不畅 | 第41页 |
3.2.5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意识不强 | 第41-42页 |
3.2.6 行政执法缺乏监督,保护主义问题时有发生 | 第42页 |
3.2.7 行政执法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 第42页 |
3.3 清远市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55页 |
3.3.1 未构建有效的行政执法主体监管机制 | 第42-43页 |
3.3.2 行政执法程序的制定未能结合执法实践 | 第43-45页 |
3.3.3 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行政执法保障资源 | 第45-50页 |
3.3.4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制度规定与执法依据不相符 | 第50-52页 |
3.3.5 行政执法人员执法素质无法与执法实践相符合 | 第52-53页 |
3.3.6 保护主义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3-55页 |
3.3.7 缺乏对公众行政执法资源利用的引导 | 第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第56-62页 |
4.1 国外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 第56-59页 |
4.1.1 美国的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 | 第56页 |
4.1.2 日本的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 | 第56-57页 |
4.1.3 欧盟的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 | 第57-58页 |
4.1.4 国外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的经验借鉴 | 第58-59页 |
4.2 国内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及其经验借鉴 | 第59-61页 |
4.2.1 香港的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 | 第59页 |
4.2.2 台湾的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 | 第59-60页 |
4.2.3 国内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的经验借鉴 | 第60-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完善清远市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的对策措施 | 第62-70页 |
5.1 构建统一执法主体下分工明确的科学合理监管模式 | 第62-64页 |
5.1.1 食品监管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模式 | 第62-63页 |
5.1.2 明确食品监管部门与农业部门、卫生部门的关系 | 第63页 |
5.1.3 明确食品监管部门与其它行政部门的关系 | 第63页 |
5.1.4 采取行政执法人员与群众代表共同监管模式 | 第63-64页 |
5.2 提高行政执法程序的可操作性 | 第64-65页 |
5.2.1 结合行政执法实际,对行政执法程序予以明确规定 | 第64页 |
5.2.2 成立法制小组,加大对现有行政执法程序的完善 | 第64-65页 |
5.3 构建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强化对行政执法的保障 | 第65-66页 |
5.3.1 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第65页 |
5.3.2 加大食品检验机构和人员的培养力度 | 第65页 |
5.3.3 健全食品生产安全行政执法保障机制 | 第65-66页 |
5.3.4 结合科学技术开展对行政执法方式的创新 | 第66页 |
5.4 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 | 第66-67页 |
5.5 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与社会评议 | 第67-68页 |
5.5.1 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 | 第67页 |
5.5.2 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社会评议 | 第67-68页 |
5.6 构建完善的行政执法监督模式 | 第68-69页 |
5.6.1 建立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模式 | 第68页 |
5.6.2 扩大人大监督的范围与效力 | 第68页 |
5.6.3 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 第68页 |
5.6.4 构建党内监督机制 | 第68-69页 |
5.7 推动消费者维权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 第69页 |
5.7.1 支持主动维权 | 第69页 |
5.7.2 引导合理维权 | 第6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页 |